热衷于四处收购的双鹤如今遭遇了“寒流”———该公司去年年报显示,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40.4亿元,净利润1.64亿元,分别比2005年下降11%。
5月22日,双鹤药业在上市10周年庆典上提出到2010年达到销售收入80亿元的目标。双鹤似乎要借助高调目标振作精神,扭转近来业绩低迷的颓势。
业绩下滑
双鹤早在2005年就曾提出过的5年战略目标,最近又在上市10周年庆典上旧话重提。
6月15日,记者致电双鹤副总裁陈仙霞,她向记者证实了双鹤再度提出的到2010年总体战略目标:销售收入实现80亿元,其中工业50亿元,商业30亿元;利润总额7亿元,其中工业6.5亿元,商业5000万元。
记者从该公司最近3年年报中发现,去年不仅净利润不如2005年,而且主营业务收入也是近3年的最低值。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原因,年报中的解释是:“2006年完成了3家医药商业企业、两家天然药物业务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导致2006年合并报表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剔除此影响,同口径对比增长11%。”
如果说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下降11.93%有因可循,且实际为增长,那么对于净利润下滑的11.65%,双鹤并没有给出明确原因。某证券分析师表示:“既然去年转让了这么多子公司,转让收益理应计入净利润,但净利润仍然下滑,侧面反映了公司业绩的某些问题。”
6月13日,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朱长浩向记者介绍,2006年是行业低谷,但医药行业工业企业整体还是实现了比2005年平均增加11%的销售收入增长,虽然有的公司销售额下滑达50%,但也有公司实现了50%的增长。
通过此对比可以发现,双鹤药业去年的业绩在全行业并不醒目,甚至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依照全行业11%的复合增长率,3年后想要使主营业务收入从目前的40亿变为80亿实在是压力巨大。
停止并购
其实,只要管住自己对外扩张的野心,双鹤要想拿出漂亮的业绩数字并不难,双鹤的高管也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
相对于去年业绩的下滑,双鹤今年第一季度季报的数字就好看得多了。该公司相关高层表示,过去乐于并购的双鹤今年要放慢扩张步伐,并努力提升现金流。
据了解,双鹤近年来四处收购,累计金额惊人,也为此背上了沉重负担。6月14日,东盛老总郭家学向记者表示,如果双鹤停止收购,加强管理,业绩将有大的提升。而这个观点也在双鹤的母公司———北京医药集团副总经理骆燮龙那里得到了共鸣。6月14日,骆燮龙表示,论成长性、净利润和销售额等综合指标,双鹤在四家子公司里是情况最好的,但双鹤今年肯定会放慢并购步伐,增加内援管理,把已买到的资产整合好,“光买东西不让它产生效益可不行。”
6月13日,招商证券分析师李阳向记者表示,2006年年报反映出双鹤目前最大的负担在于因股权结构欠清晰和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子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和减值准备巨大,主营业务增长缓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主动性正在增强。
人事隐忧
攘外必先安内。双鹤要想在未来3年达到业绩翻番的高目标,真正考验的还在后面。双鹤面临的课题还有华润开始对其整合之后,公司内部将出现的人事纷争,使得高管心有旁骛。
3年前双鹤大股东变更为华源时的那场人事风波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2004年底,在华源控股北京医药集团以后直接对所属各子公司进行了整合,而作为北药的子公司,双鹤除了遭受股权上的大变动,还无法避免地遇到了巨大的人事之争的阵痛,最终以外聘总经理杨维平下课和前任董事长乔俊峰辞职收场。而当年,双鹤的净利润达到了一个低点。
随着去年12月25日华润整合华源,双鹤的大股东由华源变为华润,近半年以来,似乎还没有传出明显的人事变动消息。而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某负责人6月15日对记者表示,华润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三九和华源身上,对双鹤等2级子公司的整合还没有真正开始,但出现人事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华润出了钱,从人事到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当然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信息来源:京华时报
信息编辑:艾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