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国内首次针对乙肝患者及相关人群的网络口碑和认知行为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乙肝网友渴望获得关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耐药、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专家表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临床上很多患者的困惑。专家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初始治疗策略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用药的个体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是临床治疗的方向。
乙肝抗病毒治疗讨论占主导,其中八成讨论涉及核苷类药物的选择
此次调研分析了2006年第四季度超过17,000位网友的近12万份帖子,超过70%的网友对自己的病情表示担忧,并通过网络途径寻求帮助,其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为:治疗中的药物疗效、花费、耐药性、副作用问题,以及乙肝人群生活中面临的升学、婚育、就业困惑等问题。
针对防治话题的调研结果显示,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仅次于乙肝预防及疫苗之后的第二大热点话题,其中有80%关于抗病毒治疗的讨论涉及核苷类药物的选择。
选药与花费的问题上也有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乙肝治疗应该采用“升阶梯”式的序贯治疗方案,即先使用价格比较便宜的药物,而不考虑降病毒能力的强弱和耐药的发生率,可以等耐药发生后再换用“更好”的药物。
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施光峰教授表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了临床上很多患者的困惑。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经过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这一正确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网友们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还需要专家和医务工作者们进一步努力,在宣传正确的防治方法上多下功夫。
专家呼吁:慢性乙肝患者初始治疗策略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针对网络上很盛行的“升阶梯”式序贯治疗论,施教授表示,其实乙肝治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存在“升阶梯”治疗。施教授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应该了解初始治疗策略的制定是整个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若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既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就能保证乙肝治疗的长期有效进行,最终达到控制乙肝疾病进展的目的。”
调查显示,不少患者认为乙肝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快慢、降低病毒载量的幅度对乙肝治疗的结果影响不大,施教授表示,这种想法虽然普遍,但有失偏颇。检测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最简便的指标是患者的乙肝病毒(HBV DNA)水平。药物的抗病毒能力越强,患者乙肝病毒水平就降得越快越低,病毒变异的机会相应减少,从而达到快速改善症状、早期控制病情、降低病毒反弹,并从整体上简化治疗策略。所以,抗病毒药物的降病毒能力强弱与乙肝治疗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除了疗效以外,“药物的耐药性”也是乙肝患者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调研显示,不少乙肝患者认为首次治疗不用考虑耐药问题,等耐药发生以后再换药也不会耽误治疗。 施教授指出,耐药一旦发生,会导致病情反复、病程恶化等不良后果,同时交叉耐药的存在也会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耐药发生以后,即使加大药物剂量或者换药,疗效也不如初治时就使用降病毒能力强、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效果好。同时,乙肝耐药变异株会长期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内,并可能传播给健康人群,使受染人群在感染初期就有了耐药病毒株,导致难治性乙肝人群增加,产生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乙肝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数据显示,在核苷初治患者中使用不同的药物,在治疗第四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拉米夫定为71%,阿德福韦为18%,恩替卡韦低于1%。
网络口碑及认知行为不容忽视 正确的乙肝防治教育应持续
中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地区,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50万人死于由乙型肝炎引起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以及晚期肝硬化。肝癌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癌症。尽管乙肝的问题如此严峻,但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相当多的乙肝患者对乙肝知识仍有大量需求,而乙肝患者对防治的认知可以影响到乙肝治疗的选择和治疗的效果。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中国区总裁柯彼呐先生表示,作为世界知名的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承诺不断研发新药、以满足慢性乙肝这一重大医疗需求,更有义务和包括政府、医务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了解广大乙肝患者的需求,尽已所能推动正确的乙肝防治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信息来源:搜狐健康
本站编辑:小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