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一名艾滋儿童在遭遇多家医院拒绝救治后不幸死去——来自中国治疗倡导网络的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华南地区就有10起以上艾滋病人要求手术被拒的事例。这一次,奇奇的曲折经历将艾滋病患者“看病难、手术难”的问题再一次推到风口浪尖上。面对这一社会难题,谁该承担道义上的责任,谁又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艾滋男童
红丝带之家给他带来希望
近日,5岁的艾滋男童奇奇(化名)的命运牵动着社会热心人士和媒体的神经。奇奇因食道堵塞急需救治,却被湖南多家大中型医院拒绝,理由是他被确诊为艾滋患者。奇奇的父亲无奈之下,携子赶赴广州求医,却也难逃被拒现实。6月25日,艾滋男童的求医经历由媒体揭露后,已经有医院接收其就医,奇奇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昨日傍晚,记者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了解到,奇奇虽然病情稳定,但因其抵抗力极低,依然随时有生命危险……
5日上午,记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见到奇奇,他正安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他的父亲双手交叉支在椅背上,默默地看着儿子。事情的发展有些戏剧性,十几天前,他还在为奇奇找一家愿意收治的医院而四处奔波。
奇奇出生5年以来,感冒、肺结核、各种皮肤病和说不清的炎症一直在纠缠着他。奇奇的父亲10年前在广东罗定打工,并在那里结识了自己的妻子。2001年底,两人结婚后不久生下奇奇,但很快又离婚了。随后,奇奇被送回老家抚养。父亲很怕接到家里的电话,他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打来电话,都是告诉他孩子生病的消息。
2005年年底,父亲接到电话,奇奇的口腔溃疡长时间不能痊愈,家人四处求医均治疗无效。父亲赶回老家,带着孩子前往长沙多家大型医院治疗。去年1月,一封密封的信摆在他的面前,信封里是一份艾滋感染《确证阳性告知书》,患者正是奇奇。
父子俩在湖南遭遇了多家大医院的拒绝,奇奇只能在各地的小医院中辗转治疗。今年6月10日,父亲与中国艾滋关怀红丝带之家取得联系,一家慈善机构表示愿为奇奇提供全部治疗经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奇奇很快住进广州市儿童医院。
屡屡被拒的经历让父亲格外谨慎,他向医院隐瞒奇奇的病情,以为这样就能让奇奇顺利地上手术台。之后几天的验血检查,让父亲的谎言不攻自破,奇奇感染艾滋病毒的事实瞒不过医院,儿童医院随即提出食道扩张手术无法进行。
●媒体支援
孩子绝处逢生仍然极度脆弱
父亲不愿意放弃这最后的机会。之前,他曾向中山三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南方医院等具有较高传染病治疗水平的医院求助。经过了解,中山三院、市第八人民医院表达了愿意接收治疗孩子的意愿,但因为没有专门技术和为儿童做手术的设备而爱莫能助。这留给父子俩一个奇怪的难题:愿意帮忙的没有技术和设备,有技术和设备的却在拒绝。
6月22日,儿童医院的医生再次为孩子检查后告知其父亲:孩子的食道全部堵塞,已无法实施扩张术,只能转到外科。一位医生说:“我们医院不是专门治疗艾滋病的,现在这种情况,我们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为他实施手术。”6月25日,奇奇的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医院方面的态度转变,很快就将奇奇转入了传染科,并迅速组织专家会诊。奇奇终于有了自己的病房、专用的听诊器和体温计。在此之前,被验出HIV阳性的奇奇在医院的集体病房中坐了两周。
随后,儿童医院为无法进食的奇奇进行了胃部造瘘手术,使营养可以直接到达他的胃。由于病情严重,奇奇被转至市第八人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据了解,目前奇奇正在恢复之中,现在已经退烧,感染也得到了控制。不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奇奇的免疫力十分低下,仍可能被感染和并发症夺走生命。
●普通医院
医生和艾滋病人之间有一道槛
医院为何不愿收治艾滋病人?据了解,儿童医院之前曾答应给奇奇做胃插管手术,但临到做手术的一天,又说没有外科大夫了。难道是医生怯场吗?对于没有经过防护艾滋病专业培训的普通医生来讲,当血和艾滋两个因素加到一起,恐惧感不言而喻。“能不碰就不碰”的心理,成了不少医生和艾滋病人之间的一道槛。
艾滋病专家表示,临床上确实有可能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特别是对艾滋病患者血液的处理,以及被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黏膜的意外感染,这其中包括手术室医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牙科医师、产科及医院废弃物的处理人员。目前,全球有关类似的相关职业暴露伤害的报道已有286人。
相关调查显示,经暴露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HIV的传染率尚不到0.5%,而医务人员在手术中因为割伤、刺破等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大概只有0.33%.在我国,尚未有因医务界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报道。同时,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了四个职业暴露者应急处理中心,应对职业暴露感染。
恐慌和歧视不仅来自医生,更来自普通老百姓。据圈内人士分析,部分综合医院之所以拒绝为艾滋病人接生、动手术,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经济利益受损。医院的担忧是:别的孕妇知道该院曾经有艾滋病患者生过小孩,就不敢到该院生宝宝;别的病人知道这里曾为艾滋病人动过手术就不敢来治病。病人减少,收入也降低,医院权衡利弊,只好对艾滋病患者说“不”。
一位市民的话印证了医院的忧虑:“艾滋病是传染病,我觉得还是应该在传染病院治疗。否则,如果我知道和孩子同住一个病房的是一名艾滋病人,我也会马上要求换房或者转院,这是人之常情。”
●“明星医院”
唱独角戏的日子还能撑多久
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自1994年以来,该院已经收治了上千名艾滋病住院患者,并保持对500多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门诊追踪。因为广州有这么一家防治艾滋病的“明星医院”,其他医院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遇到艾滋病患者便往市八医院转。
据不完全统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中,有90%以上是在其他医院做检查治疗时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其中绝大部分病人都是普通医院拒绝为其提供治疗后,才辗转找到市八医院。实际上,他们中许多仅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因为患上了阑尾炎、肠梗阻、肺结核,更需要相应科室的专业治疗。
不过,作为一所治疗传染病的专科医院,市八医院除了在肝胆内外科的治疗水平堪称行业翘楚外,其他科室,特别是外科的力量,都比不上一般的综合医院。比如说,市八医院没有肿瘤、骨科、儿科和妇产科等专科,当来到医院的艾滋病人患上与艾滋病无关的其他病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市八医院只能邀请综合医院的专家到医院对病人进行会诊。
身为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市八医院院长唐小平坦言,并不是所有医院的专家都很配合,医院在邀请会诊的时候,也会遇到拒绝和推诿。而要将病人转院治疗,则更加困难。
这种“只进难出”的现状让市八医院渐渐成了苦撑局面的独脚柱。唐小平说:“现在不仅是广东省内的艾滋病人来市八医院,湖南、广西、海南、江西、云南等周边省份的艾滋病患者也都慕名而来。”广东自1994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去年10月,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17855例、发病1388例。十多年过去了,广东现已进入艾滋病患者发病高峰期,市八医院的收治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市八医院增加了一些艾滋病床位以缓解压力,可对于人手上的紧缺一时却无能为力。因此,市八医院感染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在高负荷运转。记者数次前往感染科采访,医生护士们都十分忙碌。
唐小平感慨道:“防治艾滋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市八一家医院是远远不够的。”据记者了解,其实除市八医院外,广州市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还有中山三院和南方医院。可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后两家医院很少收治艾滋病人。
●他山之石
国外经验“水土不服”难照搬
面对这一难题,国外是怎么解决的呢?据了解,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患者都被收治在综合医院甚至社区医院的普通病房里,和普通病人并没有明显区别。这样是否会给艾滋病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呢?艾滋病专家蔡卫平强调:“实际上医院只要按规定做足了防护措施,就足以预防包括艾滋病在内的院内感染。除了疫苗之外,防乙肝的所有措施都已足以防范艾滋病。从血液传播上看,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和传染性还比不上乙肝和丙肝病毒!”艾滋病人治疗所需的专业支持怎么办?与国内的模式相反,不是传染病医院的医生去请其他专科医生,当普通专科科室遇到艾滋病人时,会去本院或其他医院的感染门诊请艾滋病专科医生协助治疗,这就大大减轻了艾滋病专科医生的工作压力。
这样的经验搬到国内如何?唐小平认为不太适合:一是我国的艾滋病人不如美国等国家多,更适合集中治疗;二是专业的艾滋病医护人才还很短缺,无法像美国那样普遍撒网;三是普通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没到这一步,如果分散治疗,可能引起公众的恐慌。
唐小平指出,关键还是要加强艾滋病防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医护人员和普通公众对它的认知。以他的经验,“对艾滋病的了解越多,就越不害怕艾滋病”。
●综合医院
建设需时日艾滋病人只能等待
既然国外的经验“水土不服”,那中国式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唐小平指出,切实的办法是加强传染病医院与普通综合性医院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必须有更高层面的推手——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介入才行。不过,这种合作十分艰难。市第八人民医院没有妇产科和新生儿科,每次为艾滋妈妈接生,都要请市妇婴医院的专家来帮忙。请来的专家接生完就走了,之后孕妇的围产期、新生儿监护等问题都让市八医院的医生感到棘手。
如何把会诊行为变成长效机制呢?合作建设综合性医院或许是个办法。据唐小平透露,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市第八人民医院的新院址正在施工之中,将建成一个以传染、肝病为主要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预计近年内投入使用。
可是,软件建设似乎比硬件建设更难。两年来,市八院一直在打算筹建自己的妇产科,但接洽了好几个专家,当他们一听是给乙肝阳性和HIV阳性孕妇接生,便连连加以拒绝。
综合性医院的建设需要时间,可那些求医无门的艾滋病人能等到那个时候吗?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