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王鹏)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办的我国研究心房颤动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第5届心房颤动论坛日前在京举行。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副校长兼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副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指出,到目前为止,对于心房颤动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药。所谓的令人满意有三个概念,第一使房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第二使窦性心律得以长期维系;第三不提升死亡率。目前的药物都不能达到这三种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积极推进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时,给予规范普及介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做出了重要的努力。我国房颤导管消融几乎是和国外同步进行的,国内最早的导管消融房颤开始于1998年,马长生教授做的。目前国内的经导管消融近期成功率98%,远期成功率78%。这是了不起的成功率,治疗包括有阵发房颤,持续房颤,和永久房颤。 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张澍教授介绍,我国房颤发病绝对人数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因房颤所产生的社会负担,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负担也是最重的,而我们以往大部分医生对房颤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治疗手段也不够,比如消融,我国大约有800-1000万的房颤病人,但每年只有不到3000例的消融。同时房颤的抗凝治疗,认识和使用也不足。 大会执行主席、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延宗教授介绍,消融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症状非常重的,年纪比较轻的,心脏大小正常的病人,从技术角度讲,是一类适应症,因为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处置相对简单。第二类适应症,持续房颤,心脏大小不是特别大,没有伴随心脏病,即使时间长,治疗的时候复杂一点,也会有非常高的成功率。第三类适应症,国内现在尝试做的,大心房的,有心脏病的,有心衰的,慢性的房颤,这类有争议,在没有技术实力的地方是可以不做的,大的医院是可以做的,这类病人属于高危病人,症状比较重,可能有心衰的危险,尤其是50岁左右的慢性房颤,虽然是三类适应症,也是应该做的。 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介绍,慢性房颤一次消融成功率是50%-60%。现在最大的挑战是缺医生,培训一个医生很难,像我们培训飞机驾驶员一样,五年之后,慢的话六七年之后这种状况将能够得到扭转。
信息来源:人民网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