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迅速。 2002年1月,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 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 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 疗质量。”这表明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开始由简单的保障药品供应型向综合药学 服务型转变。医院药学工作需要在开展原有的药品采购和保管、药品的调剂、调 配、制剂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面向患者的临床药学、治疗药物检测和药学服 务等方向拓展。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启动 临床药师的职责包括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做好新药推荐、用药咨询、个体化 给药方案的制定、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的监测等工作,从而保证临床药物 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品、新剂 型、新制剂不断涌现,使得药品治疗方案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药物滥用现 象也尤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各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 生率为10%~20%,其中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死亡,并且指出“全 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在患者中 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这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临 床药师同临床医生一道共同担负起人类的卫生保健任务。 我国直至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公布后,临床药师的职业名 称才正式启用。较国外相比,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落后国外数十年,人员匮乏, 且专业水平远低于国外,未达到社会的需求。2005年,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管理 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全国确定了第一批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19家医 院),2006年3月进行招生培养临床药师;2007年3月确定了第二批卫生部临床药 师培训基地31家医院。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在职药师的再教育, 但目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 ■提倡全程化药学服务 通过药学服务应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解决药物相关性问题。全 程化药学服务包括用药前的宣传、教育;用药过程中的顾问、监测及用药后的监 测与评价。其特点包括:广泛性,即涉及任何药物治疗过程(预防性、治疗性、 恢复性)、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服务内容,由单纯的治疗发展到预防、保健、 康复、治疗;服务模式,不再等患者上门,而是走出医院的围墙,走到社区,走 进家庭;服务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公众与患者。这对临床药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门诊发药实行“柜台式”服务 传统的发药方式是药师在里面,患者在外面,中间用玻璃或墙隔开,通过一 个小窗口递送处方和药品。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而且发药不方 便,与患者的交流更难以进行。现在一些医院已认识到这种方式的弊端,打掉了 隔墙,去掉了玻璃,实施“柜台式”服务,加强与患者的零距离交流,从而提高 了药学服务的质量。这种“柜台式”的药学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在成都军区总医 院出现了“药学城”,即将药学部门和药师集中配置在同一个大厅,方便药学技 术服务,方便患者。药师在一个个分割的窗口为患者面对面地提供药学服务,同 时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信息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药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速,全国许多 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门诊实施电子化处方,大大减少了处方 笔误、识别不清带来的差错;很多医院建立了患者信息卡,卡中记录患者的既往 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对开展合理用药提供了极大帮助。造价较高的机器 人发药机和单剂量分包装机也开始在我国一些医院使用,对减少差错、收集患者 信息、提高药学服务效果发挥作用。机器人在审方、调配、发药过程中具有准确、 快速、误差率低的特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员增效。 药学信息系统是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时代在医院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可促 进医药结合型和知识信息型医院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建立了医院药学信 息的数据库,成立了医院药学情报室,服务对象既包含医院医护人员、药学人员, 也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医院药学工作者将收集掌握的药物不良反应,新、老药物 的评价,病历分析和处方用药调查情况等药学信息,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 讲解。服务内容以患者为主要对象,重点解决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对药 物情报信息的需求。同时,向医生提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建议,教育护士在患 者用药时如何监测及护理注意事项。这样既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又能与 医护人员合作以达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许多医院的信息服务通过局域网或 Internet网,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如上海长海医院药学部和武汉军区总医院药学 部的网站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GPP等规范相继出台 2005年,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中国优良药房管理 规范(GPP)》宣布正式出台,随后通过专业杂志、报刊和网站向全国药房推荐, 为药房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较高水准的行业标准。 2006年,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中国药历书写规范 (讨论稿)》(包括住院患者药历、出院带药教育药历、门诊咨询教育药历、TDM 药历)出台。该规范将收集全国各地委员意见后再正式推出,目的是为临床药师 开展工作提供标准化的要求和记录表格,从而便于案例的汇总、分析、分享,也 便于临床药师工作的量化考核。 ■重视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 适应医院药学发展,建立新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人才因素至关重要。近年 来,全国50多所院校成立了临床药学系或教研室,有些院校招收临床药学专业的 学生,实行长学制,4~5年制的为本科生,6年制的为硕士生。从课程的设置到授 课老师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设置更多地增加了开展临床药学所需要的医学 知识、文献检索、循证医学、沟通与交流、药物治疗学等;而授课老师除了院校 的师资外,更多的是来自医院的药师和医师;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 外,还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将模拟药物咨询、病例讨论、会诊、知识竞赛、专 题演讲等综合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这些改变必将为 未来医院药学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医院药剂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增加,不少医院拥有药学博士和硕 士,许多学科带头人成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也在一些医院出现。除了医院 药剂科引进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扎实的高层次人才外,我国对医院药学人员进行 继续教育的工作也在加强。医院药学科选派相关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 期地组织召开有关医院药学的专题座谈会或研讨会,给药学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 的机会。医院药师读在职硕士和博士的人数大大增加。 医院药剂科是一个由各级别技术人员组成的混合型技术队伍,如何合理使用 各级技术人员,近年来各地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政府部门应适时制定相应的 政策,以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员积极性的调动。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