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拯救中医:关键在于自救 而不在于政府拨款

拯救中医:关键在于自救 而不在于政府拨款

  发布日期:2007/8/24 15:27:43


  中医正站在内忧外患的转折点上,拯救中医已是迫在眉睫。而让中医起死回生的关键,不在政策和环境,自救才是中医重现生机的惟一出路。

  中医,这个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呕心沥血了几千年的治病者,走到今天,自己却已病入膏肓。 
 
   中医院,作为承载中医的重要载体,作为让外界了解、认识、信任中医的门户,随着中医的病入膏肓也陷入了萎缩的境地。

  为了挽救中医药事业,国家将成立中医药部门领导协调小组,把与中医药相关的各个部门纳入到这个小组中,共同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固然有利于中医药的崛起。但是,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了解中医的内涵,中医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而能担此重任者,惟有中医院。

  然而,中医院的现状对于承担这样的重任似乎力不从心,怎么办?老子《道德经》上如是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没有病人的中医院

  “在县中医院当院长真是太难了!”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院长马德鹤每天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在和要债人的唇腔舌战中度过。

  在他接手这家医院时,医院已经负债1300万元,大大超过了原先八九百万的估计。为了补发已经欠了职工3个月的工资,马德鹤卖掉了医院惟一的一部桑塔纳轿车,自己每天步行上班。

  “医院缺乏突出的特色,吸引不来病人。”是马院长对自己医院陷入窘迫的分析结果。医院100张病床闲置一多半,很多诊室由于闲置成为了职工摆放自行车的场所。

  作为全国百家示范中医院的北京宣武中医院,目前也面临着惨淡经营的现状。

  患者流失是让宣武中医院院长王均贵最头疼的问题。随着医院老中医的减少,很多原来有中医优势的专科开始萎缩,使得很多的老患者都改投别的医院。

  “病源是任何一家医院生存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医院被推向市场的今天,病源的多少决定着一所医院的生死存亡,而没有特色的中医院在这方面跟西医医院远不能相抗衡。” 王均贵院长说道。

  从全国范围看,活不好又死不了已是中医院的常态,县区、乡镇卫生院的中医临床科室更是濒于关停的临界点。很多专家认为,中医治疗特色不明显,传统专科品牌不突出是造成中医院门前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主要症结所在。

  “现在很多的中医院已经失去了中医的特色,而越失去特色就越难吸引患者,这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医疗投资盈运网CEO刘腾蛟谈到中医院的危机时说道,“中医院由于失去特色,就失去了市场,医院效益自然上不去,肯定也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就更没有特色。”

  病人,成为了记者调查采访中,在众多思考自身发展的中医院院长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

  “吸引病人只能靠中医特色,而发挥中医特色不是哪一个领导的讲话就能解决的,要靠中医院自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室研究员周文泉教授的一句话犹如醍醐灌顶。

  天救自救者

  天,救自救者。

  即便是政府对中医院扶持的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就能让中医院有源源不断的病人吗?

  “不要怨天尤人,把自己武装起来才是中医院的出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药学院陈明教授认为,“中医院如果还在等政府、靠政策、要拨款上摇旗呐喊,而不去积极研究中医优势和患者需求的结合点,主动寻求市场空间,拓展服务领域,最终等来的结局就是关门大吉!”

  广东省佛山中医院正是因为不断“武装”自身,如今已获得丰厚的回报。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也曾经历过低迷停滞的发展阶段,也曾经依靠财政补贴艰难地维持着生存,但是现在的佛山中医院已经今非昔比,成为了以中医骨伤科享誉中外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佛山中医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自谋发展、自强不息的发展道路。” 佛山市中医院钟广玲院长说道。

  由于医院聚集了一批代表岭南骨伤的中医专家,佛山市中医院选择骨科作为医院自谋发展的突破点,坚持以岭南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等传统的中医特色,使病人不用手术就能康复。2006年,医院出院病人2.4万人次,骨伤科占了一半。

  骨伤科的品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病人,还为边缘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佛山中医院骨伤科更加细化,有包括创伤骨科、上肢骨科、下肢骨科、髋关节专科、膝关节专科、脊柱专科、小儿骨科、软伤专科等14个病区。

  “不要总是抱怨,再多的抱怨也于事无补,中医院应该挖掘自身的中医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真正能为病人服务的能力,不愁发展不起来。”作为我国中医院里佼佼者的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院不能当扶不起的‘阿斗’,而应该充分利用中医优势,才能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西医所不能为

  “中医在预防方面的优势是西医不能比拟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院长在梳理中医优势时,总结道。

  梳理自身相对优势,或许是中医院自救的必经之途。

  “预防、治疗、康复这3个支柱共同支撑起医学体系,但是由于现在的中医院对治疗医学比较重视,而忽视了预防,而中医在预防医学上的优势就是防患于未然,这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周文泉教授认为预防保健治疗是中医院应该深入挖掘的领域。

  中医在古代就体会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总结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原则,特别强调防患于未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伏天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药治疗气管炎、哮喘就是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的一种预防疾病、灸法保健的方法,这种疗法对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有效率能达到80%左右。所以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涌向广安门医院,50年间从未间断过。广安门医院每年凭借此项服务虽然只有120万的收入,但其带来的潜在收益是难以估量的。

  广东省中医院更是把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成立了广东省中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将“中医治未病”和体检结合起来,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提供服务。

  亚健康的人群虽然已经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但由于体内还没有形成“病灶”,被现代医学当作“没病”,只有等到病灶出现后才能被纳入西医的救治对象。而中医却可以在没有出现“病灶”的情况下,根据证候表现进行治疗和调理,通过及早干预亚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现在很多的白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总是感到精神状态不佳,容易疲劳,但是去医院检查,所有的指标都很正常。”广东省中医院未病中心的杨志敏教授说道,“这就是我们中心面对的人群,我们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分型,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提供包括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俞穴按摩保健等的指导,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目的。”

  针对亚健康人群的服务并不是该“未病”中心的全部服务内容,对于有较为明显的疾病易患倾向者,比如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但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以及“已病”人群与“病后”康复人群,都是该“未病”中心服务的人群。

  对于这部分人群,“未病”中心强调专科介入,充分利用专科医生的专业认识和手段,预防、减缓甚至阻断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病率。

  “治‘未病’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更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这就是中医院的市场所在。”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院长说道。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医院都把预防的定义狭窄化,认为预防的定位就是防止传染性疾病,对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缺乏认识。”吕玉波说道,“中医在这方面却有很多很好的方法,但我们挖掘不够,相应地对这块市场的开发也不够。”

  中医的生命力远不在预防上,对于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也有巨大的生命力。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如果诊断不清就意味着治疗无从下手,中医对西医诊断不清的疾病反而能有所建树。

  一位政要领导因为持续高烧住进了京城某知名军队医院,连续治疗两个星期,几乎用遍了各种抗生素,能做的检查都做了,病情仍然没有起色,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没有异常的变化。医院在万般无奈之下寻求中医帮助,找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周文泉教授去会诊。

  “从他们的说话语气和眼神中,就能看出来他们对我们是不信任的。西医都治不好,中医也够呛。”周教授讲述道,“对于这种没有感染指征的发烧病人,不论是高烧不下还是低烧缠绵,中药是很神奇的,采用芳香化毒等方法,引入中医汤药,效果是很不错的。”

  果不其然,这位政要第二天就出院回家了。

  用中医中药治愈西医无能为力的疾病,周文泉教授经历了很多。在他看来,中医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在西医无所作为的时候,中医能作为治疗的一种选择,而且能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医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整个链条中都有市场,关键是需要中医院去发现,去挖掘,并把挖掘所得变成临床疗效,这就是中医优势,也是中医院安身立命之所在!”吕玉波说道。

  为西医增进疗效

  即便对于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中医介入后,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医对肿瘤的治疗就是对中医这一优势的最好诠释。

  对于肿瘤的治疗,西医常常是用化疗药或者放射疗法,但是用这些疗法常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害作用,所以很多肿瘤病人会出现呕吐、脱发等现象,严重的患者在没有完成疗程时就放弃了治疗。而中医的神奇就在于能让肿瘤患者避免在放化疗中所承受的痛苦,提高治疗中的生存质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肿瘤中心是我们国家首屈一指的用中医治疗肿瘤的医学机构,他们已经能够确定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疗效:第一,中医在放疗化疗期间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减少放化疗本身对人体的毒性侵蚀,增强放化疗的效果;第二,对于手术后的病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第三,对于晚期病人、老年病人或者是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这类病人是既不能手术也不能放化疗的),中医可以延长生命,控制肿瘤生长,而这一点是西医所不能做到的。

  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受到国外医学的承认,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 美国70%的肿瘤患者都在用中药进行治疗。

  “来我们医院的很多患者都是先知道我们肿瘤科,才知道有个广安门医院。”广安门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洪生说道。目前,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收益占到全院收益的1/6。

  除了肿瘤以外,中医介入冠心病的治疗,也能增进西医治疗的效果。

  目前,治疗冠心病一般都会采用西医的介入疗法,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是非常普及时髦的方法。但问题是,病人经过介入治疗后一年或半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冠脉会出现再次狭窄。

  “为了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陈可冀院士说道,“这说明在西医治疗中,介入中医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很多的综合性医院也都认可了用活血化淤的中药辅助治疗冠心病的手段,在北京安贞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综合医院使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冠心病已经十分普遍。

  自救两道坎

  中医虽然已经拥有了自救的砝码,但是要实施自救,开展中医科研是不得不过的一道坎。

  “对于中医院来说,整理、提高中医学术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广安门医院王阶院长说道,“前沿的中医科学研究是中医院发展的基础,广安门医院之所以有良好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才使我们知道中医应该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变为有效的临床疗效。”

  仅2005年一年,广安门医院就中了8项国家科研课题。

  “我们肿瘤中心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通过研究我们才知道现在的肿瘤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有所作为。”广安门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洪生认为,中医治疗肿瘤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西医,甚至国外医学的承认,科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岂止肿瘤如此,任何展现中医魅力的学科都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但是,目前中医科研的现状却是“挖掘不足,创新不够。” 因此,中医在继承、发掘的同时,还需要勇于创新,否则中医将陷入“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境地。

  中医疗效慢是现代人不选择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中医院的门诊量远远比不上西医院的门诊量。究其原因,中药并不像西药一样打在疾病的靶心上,而更注重缓解症状。比如高血压患者服用西药后,由于直接作用疾病靶心,血压很快就能降下来,而中药没有打在疾病的靶心上,血压不会立刻就降下来。但是,中医作为一门证候学,它可以立刻改善高血压患者腰酸腿软的症状,这一点是西医无法做到的。

  “中医治疗就像魂斗罗游戏里的散弹一样,扫的是一片。虽然西医打靶心打得很准,但是中医能打倒一大片,通过另外的途径再作用在靶心上。”王阶院长形象地描述了中药作用的原理。

  虽然中药对疾病的症状改善有独到之处,但是疾病的靶心不改善,其他的改善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王阶院长为了解决中医的这一缺陷,正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研究,把纯化的中药聚集在一起,按照中医配伍的规律配成方剂作用在疾病靶点,不仅能为中医治病开辟新领域,还能让患者体会到中医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这项研究如果取得了成果,将会给中医带来革命化的进步,中医疗效也将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把学术研究融入医院管理是王阶院长的管理之术。

  广东省中医院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研究,鼓励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寻找用中医药治疗的解决方法。中风项目组通过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证实清热平肝、涤痰破瘀、通腑醒神等治法干预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恢复,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放眼发展良好的中医院,重视科研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只不过科研专攻的领域不尽相同而已,像广安门医院把进行中医药前沿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而广东省中医院把提供临床疗效作为科研攻克的方向。

  “科技攻关形成和扩大了专科特色和优势,助推了‘中医特色名科’的形成。”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在 说道。

  培养中医人才是中医自救的另一个坎。

  “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有时候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常常并不是因为中医药在治疗这种疾病方面缺少手段和办法,而是使用中医药的人对中医药精髓掌握得不好,运用不得法造成的。”吕玉波认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吸引病人就医的关键所在。

  “师傅带徒弟”不仅是中医药临床经验传承的一种模式,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论是在中医院校还是在中医院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但是,在广东省中医院,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却搞得如火如荼。

  由于广东省中医院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流派。医院在各学科遴选了能带动本专科建设的业务骨干30多人,师从本院的著名中医,让他们把这些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

  为了学习全国各地著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医院聘请了30多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来医院带徒,形成了“跨地区拜师”的师承学习模式。为克服地域限制,医院想方设法保障徒弟学习的条件和时间,采用“定期会面,口传心授”和“异地传书,答疑解惑”的方法,鼓励徒弟除了耳提面授以外,充分运用信函、电话、传真、网络等联络手段,打破地域障碍,使学习“千里之遥近在咫尺”。

  “‘师带徒’这种培养模式只是我们人才工程措施之一,我们医院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像‘朝阳计划’是针对有潜质苗子的培养计划;‘西学中’是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计划;‘一代带二代’是针对七年制硕士班的培养计划。”吕玉波院长介绍道,“这些人才措施的逐步实施,为我们医院实践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夯实了人才基础。

  多模式发展

  中医院自救不仅要聚人才、攻技术、闯科研,还要对中医院的整个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然而很多的中医院在这一点上往往很混乱,有的中医院认为应该是复古,有的却说应该西学中用。

  “中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中医特色为主,多模式发展。”广安门医院王阶院长经过二十余年在中医院的摸索认为,“纯中医是这个模式中的一种,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是多模式中的一种。”

  在王阶院长看来,“三个指头一支笔”的纯中医模式是不能抛弃的,因为中医院如果没有中医药的方法来防病治病,那中医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纯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原创产品”,它的一个原则、一组疗法、一剂方药,往往都是由古人无数次的人体试验换来的,对于现代的临床治疗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将中医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相结合也是中医院的发展模式之一。其实,中医历来都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从古到今,中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先进科学知识的利用基础上的。像《黄帝内经》就是把当时最好的天文、地理、历史、气象、数学等先进经验利用到医学中来。

  事实上,不管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由于中西医各有各的优势,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中医该唱主角时,就要当仁不让地突出中医特色;该唱配角时,就应该当机立断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中西互补,取长补短。

  “病人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治好病是第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庞鹤副院长说道,“三个手指是号不出来CT和核磁共振的水平,如果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一流的医生别的医院有,而我们没有,病人自然就会流失掉。”

  现代的科学技术既可以姓“西”也可以姓“中”,不能因为X光、CT、MRI让中医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就认为中医用不得,中医如果不肯吸收现代的文明成果,才是真正的自寻死路。

  广东省中医院的心脏中心,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了一系列世界上最新的心脏外科手术,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作用,对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待身体条件允许时进行手术,降低了手术的风险,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拓展了中医药在众多疾病的治疗领域。

  “只要坚持中医特色的主旋律,推进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不会缩窄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为中医的特色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新的内涵。”吕玉波说道。

  管理的力量

  以多模式发展的模式开拓了中医院新的医疗服务领域,但是如何让发挥中医优势成为中医院主流,就需要靠管理的力量。

  “中医院的发展首先要让中医水平站在前沿,这是中医院的主旋律;其次,需要现代医学跟踪得上,把西医可借鉴的东西抓过来,而要把这两件事做好就要靠管理能力匹配到位。”吕玉波院长认为通过管理既能保持中医特色,又能让中医和现代医学和谐地共存于中医院。

  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了以病情和疗效为纽带的医院文化,鼓励西医努力学习中医、运用中医。正是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医院形成了良好的中西医和谐共事局面。该医院心脏中心阮新民主任是我国仅有的两位美国心脏外科学会的委员之一,他就是在这种中医文化的熏陶下,主动提出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学习中医。

  为了调动全院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广东省中医院把中医水平的高低作为分配高低的要素,医院按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把科室分成A、B、C三级,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A、B、C三级科室之间形成收入差距。

  为了保证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广东省中医院引进了临床路径这一管理手段,围绕各专科的主攻病种,制定体现中医特色的临床路径,在临床实践中按照路径实施,规范医疗行为、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我们通过对每一个单病种进行观察、总结、搜集,把那些已经证明有效的中医治疗技术和手段放到治疗流程中去,要求每一个医生,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都要这样去应用,这样才能保障临床中的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不走样。”广东省中医院宣传部主任胡延滨说道,“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已经规范了200多个病种,基本上涵盖了临床常见的疾病。”

信息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本站编辑:张静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碳酸钙D... 颗粒剂 广西 2016-11-15
穿心莲胶... 胶囊剂 甘肃 非... 2021-03-22
柴芩清宁... 胶囊剂 江苏 2015-03-26
头孢他美... 干混悬... 贵州 非... 2011-12-09
甲硝唑口... 口腔贴... 北京 非... 2019-05-24
川贝枇杷... 糖浆剂 广西 2016-10-24
注射用盐... 冻干粉... 重庆 基... 2013-08-01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