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沪记者 张莉 摄
卓大宏慢慢松开激光笔的按钮,激光笔发出的红点随之在投影屏幕上消失。他缓缓转过身来,郑重地对在座的基层医生说:“中国现有8000万残疾人,很明显,光靠康复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依靠社区的力量开展社区康复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将是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日前,在由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局指导、广东省康复医学学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联合举办的“脑血管病实用技术及社区康复管理学习班”讲座上,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教授卓大宏为大家带来了“社区康复新思维”。 康复医学的“一二三四五”
“关于康复医学,我总结了五大点,可以帮助大家轻松掌握这门学科。”年逾古稀的卓大宏讲课丝毫不显古板,总能让人在这燥热的夏末初秋,将大家涣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他的激光笔的红点所指之处。
卓大宏介绍说,首先,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指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心理功能障碍,通过医学的、职业的、教育的、社会的医学综合措施,减轻、补偿或代偿因疾病而失去的功能,并使其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的医学。
第二,作为一门多科性很强的学科,康复医学涉及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方面,鉴于此,“跨科性”便位列康复医学三大特性之首。康复医学不单包括了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小儿科的内容,内科中心肺、代谢、风湿、关节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三,作为由临床康复发展而来的学科,康复医学的第二个特性是临床性。对此卓大宏主张,康复科应当设有自己的病床。而康复医学的最后一个特性是社会性,康复的功能应当依靠社区的力量实现,需要康复的病患应当回到社区。
第四,卓大宏用四句话层层递进地道出了康复医学的四大原则:身体上的康复、身心上的康复、职业上的康复和社会活动上的康复。其中,康复医学着眼于功能训练,使残疾人的身体得到康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康复医学应使残疾人得到全面的康复,即身心上、职业上和社会活动上的康复。只有这样,残疾人才能融入社会、享受社会服务,并尽力地服务社会。通过这些努力,才能真正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实现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标。
第五,卓大宏介绍说,包括运动治疗在内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假肢矫形器的制作是康复医学的五大支柱。“在现代优秀的物理治疗方式中,运动治疗排在NO.1。”
根据一份世界顶级专家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排在现代优秀物理治疗方式第二位的是按摩康复,电疗、超声波治疗、水疗等物理因子疗法分列第三、第四、第五位。作业治疗则包括手工艺、艺术等项目,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手功能及日常生活的能力。而对于心理治疗这一重要支柱,卓大宏认为,有资历的康复机构应安排专职的心理医生,未具备这一条件的,则可安排神经科医生。
不仅仅是“在社区康复”
“物理治疗就是PhysicalTherapy。”卓大宏在讲课的过程中爱将英语原词交代清楚,这并不是喝过“洋墨水”的后遗症,而是避免翻译丢失信息的必要手段。“社区康复”一词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在社区进行的康复”,而其英文是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直译应为“基于社区的康复”。CBR的确是在社区进行的,但CBR超越了“在社区康复”的基本含义,其理念及社会性用“基于社区”来体现。
CBR是为了使社区内所有的残疾人康复、获得与正常人均等的机会、减少贫困、得到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CBR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与政府和民间有关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共同贯彻执行。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残疾人最大限度地增强其躯体和心理能力,享受正常的公益服务和机会;另一个目的是通过CBR激发社区的积极性,在社区的层面上改革并倡导和保护残疾人的人权。
事实上,个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个体功能障碍的体现,但这并不是残疾人在生活中面对的全部障碍,他们还面临环境通行障碍和社会关怀障碍。史蒂芬·霍金能写出《时间简史》并不仅仅只是克服了个体的功能障碍,卓大宏用这位英国物理学家的例子分析道,在霍金生活的环境中,残疾人上学、就业、参与社会活动遇到了较少的环境通行障碍,受到了较多的社会关怀,生活质量及机会并不比常人低下,因此,残疾人能与正常人拥有同样成功的机会。全面减少各种障碍,正是CBR努力的方向。
而CBR的这种努力,离不开政策协调和资源配置的支持,社会各界对于实行以人权为基础的CBR计划达成共识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CBR中,对残疾人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断拓宽的CBR
R=T+E+S——这是卓大宏在2004年提出的公式,其中,R、T、E、S分别代表康复结局(Rehabilitationoutcome)、技术(Technology)、情商(Emotionalquotient)和服务(Service)。这个公式提醒基层医生,要把技术、认识、和服务结合起来,作为构建和谐的康复环境、促进康复成功的三大要素。
在CBR理念建立的初期,其注重以医疗为中心的康复、以残疾人个人为中心的康复;而今,CBR除了重视作为残疾人个体的医疗康复外,更重视解决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康复问题——全面康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基层医生不但要通过CBR解决残疾人个人融入社会的问题,也要致力于让残疾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和谐相处。这一“康复新思维”,既重视充分提供常规的康复服务,更重视提供“按需康复服务”——即根据残疾人不同群体和个体的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要实行“按须康复服务”,首先要知道残疾人需要什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康复医生认为残疾人需要治疗、保健等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残疾人及其家属给出了诸如food(食物)、cleanwater(干净的水)、job(工作)这样的答案。因此,我们应将CBR纳入社区总体发展计划之中,实施依托社区进行的康复服务。
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CBR,“使每个需要康复的残疾人都得到康复服务”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