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978年所有医学院招生4.7万人,2006年该数字已达33.85万人。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医学院毕业生仅为6393名,2005年该数字已达61万人
昨天,在复旦大学庆祝上海医科大学创建8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数场现代医学发展论坛精彩纷呈。“医学教育变革与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为培养适应新环境的好医生发表真知灼见。
病人不是学习工具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至今记得,50多年前她学习心脏一课时,老师谆谆教导:“当你把病人的衣服解开听心脏时,必须记得帮病人穿好衣服。病人不是你的学习工具。”类似这样的短句,教育了一代大师的为医风范。
“人文关怀在我们的医科教育中还很欠缺。”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王德炳教授认为,人类在医学领域的探究越来越细,很可能导致科学与人文的断裂;高等院校扩招、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等客观因素,令医学生的生源受到影响,学习积极性也受挫。专家认为,我国处于医疗卫生改革时期,医学界需要一场“人文复兴”,期待职业道德的重建。这不仅是在学生课程表上增添医学伦理、医学心理那般简单,而应从医生队伍、教师队伍做起,把医学塑成科学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
医科教育本科为“本”
一组数据显示:我国1978年所有医学院招生4.7万人,2006年该数字已达33.85万人。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医学院毕业生仅为6393名,2005年该数字已达61万人。医学人才培养呈几何速度扩大,医科教育的良莠不齐也随之而来。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朱正纲教授称,我国医科教育存在学制多样化、学位复杂化的现象。以学制为例,从三年制的大专,到八年制的博士,共有6种不同学制。近年来,长学制(七年制、八年制)招生逐年递增,大有超出本科招生之势。交大医学院内,研究生每年招收近千人,本科生仅占招生总额的33.7%。
专家指出,研究型大学其成败完全取决于本科教育,医科教育同样如此,本科方是教育之“本”。科研与本科教育相结合,并不局限在本科阶段催生科研成果,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更深远。
课程应让学生“开口”沟通
医学院内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学教育的沉重负担。与会教育家提出,我国医学生普遍陷入“教材多、课程多、考试多”的困惑,这使学生在其他方面出现缺陷。
中南大学副校长田勇泉教授说,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对中国评审得出结论,中国医学生在三方面尤为欠缺:沟通能力、职业精神和辩证思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泰辉教授有同感,在香港95%的病人抱怨医生未能与他们开展足够的沟通。医生“沉默寡言”,与医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医科教育设置中,各学科相互独立分离,学生缺乏系统和整体感;必修课占绝对地位,令学生重视专业知识概念,忽视沟通技巧。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斯图沃特教授建议,在医疗实践中进行家庭操练、师生操练等,并将此计分,以持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也有专家建议对学科按功能分类,如解剖学、组织学纳入验证性实验,围绕某个医学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改变医学教育过于平面化的现状。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