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郝亚琳)中国启动为期4个月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来,目前已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
据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介绍,一个多月来,专项整治的12项“100%”目标正稳步推进,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整治工作是按照中国国务院统一部署,8月25日全面启动的,共设立了3大重点、8项任务和20个量化指标。
从9月1日起,出口食品包装全面实行了100%加贴检验检疫标识;对非法进口的敏感货物实施100%退运、销毁处理;出口食品原料备案基地已清查完毕44.5%;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率已达到71%。
全国2.6万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将在10月份实现100%获证,并100%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63%的食品小作坊签订承诺书;40%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县城以上餐饮单位(食堂)86.9%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制度。
专项整治行动启动的一个多月来,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专项整治列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各地还结合实际,细化了整治方案。北京市把食品安全指数列入政府工作两大考核指标,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与奥运食品安全紧密结合,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时制定了整治工作具体办法与措施,全面加强督促检查。先后组织赴黑龙江、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广东等地检查了超市、农产品批发、猪肉定点屠宰以及小餐馆、小商店、食品小作坊等的质量安全情况。
李长江表示,尽管专项整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应该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各地进展不平衡、要求不规范,各部门协调配合仍需加强等。
为此,他建议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动员,确保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基层一线;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领导小组将组织10个检查组,于10月下旬赴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加快惩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保持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规范好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积极增加一线执法投入。
信息来源:新华网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