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小病,不少人家里都备有“小药箱”,里面存放着一些常用药品,但是,“家庭小药箱”在方便人们用药治病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用药安全隐患,对此,人们应该有所了解。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这些用药安全隐患呢?
“药物垃圾”该扔就扔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每次疾病痊愈后,医生给开的药品不会恰好用完,扔了可惜,于是便留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场的“多余药物”,时间一长,这些“多余药物”很可能会变质失效,变成“药物垃圾”,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贸然服用还可能产生用药安全隐患。 那么,哪些药物该留,哪些药物不该留呢?专业人士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极易分解变质的药物不留。如阿司匹林极易分解出对胃肠有刺激的物质,维生素C放置时间过长也会失去原有疗效。
二是有效期短暂,没有长久保留价值的药物不留。最常见的是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如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等,放置时间稍久便会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乃至失效。
三是内包装破损的药物不留。包装完好是储藏药品的必备条件,一些胶囊剂、口服液等药物的内包装破损后,遇潮或与外界空气接触后容易变质,因此不易长期储存。
四是没有标明有效期而又忘记标明购买和使用日期的药物不宜继续保留。
五是注射剂不宜保留。剩下的注射剂一般都不够使用一个疗程,而且青霉素类注射剂使用前必须做皮试才能保证安全,因此不宜久留。
家庭备药宜“精”不宜“多”为防止不时之需,配备一个“家庭小药箱”很有必要,但家庭备药不宜太多,关键是要“对症”。如家里有心脏病患者,那么硝酸甘油则是必备的;不少人饭后会感到胃不舒服,可以备一些普通的能中和胃酸的药,如盐酸雷尼替丁等,在不舒服时吃上一两片;黄连素可以轻度止泻,可常备一些。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