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使用手册》、《无毒一身轻》、《求医不如求己》……最近两年来,走进任何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书店,保健类图书常常会在比较抢眼的地方被重点推荐。一些听起来具有颠覆性的“养生之说”正在市民中流传。
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理念和形形色色的保健类图书,人们在盲目追随和亲身实践之后也有过茫然,真正的医学专家们当然也有话要说。
【体验】“金鸡独立”无明显效果
在朋友的介绍下,记者也翻看了最近畅销的《求医不如求己》,按照书中的介绍,记者尝试闭着眼睛练“金鸡独立”,但支撑半分钟左右就单腿颤抖,东倒西歪。后来多次进行练习,果然如作者所说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但似乎没有出现“随着站立时间的延长,原来头重脚轻的感觉没有了,睡眠质量也大有提高,头脑清楚了很多,记忆力也明显增强了”这些效果。
经常练习“金鸡独立”的李阿婆认为,自己按照书上的说法来做,肯定对身体有帮助,也给自己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找了些事情做。记者就此请教一些医学专家,专家都认为这种做法对个人平衡性练习的确有帮助,但谈不上能治好什么大病,只能作为一种不错的健身方法。
靠盲目自治可能会误事
在《求医不如求己》里,作者还推崇一种肠胃推腹法,即用手指、手掌、拳头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并指出“当慢性病久治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的时候,那就去寻找腹部的‘阻滞点’”,只要把它推开揉散,就会发现慢性病也随之消失。
按照这套理论,胃肠功能不好的范女士一直依照作者介绍的方法认真实施,希望能改善自己的肠道功能。
有一次,她因腹泻疼痛难忍,家人要其到医院治疗,范女士却坚持按照“推腹法”自行“治疗”,最后实在没有转机了,才到医院治疗,原来是食物中毒,医生为其紧急输液消炎,疼痛才稍有减轻。
【问题】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
无论是“排毒教父”林光常、还是某太医后裔,如果作者没有医师资质,就没有资格对大众推荐治疗疾病的方法。然而,眼下许多红火的健康类书籍却利用大众热衷保健的心理,打起擦边球,把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
事实上,林光常正面临牢狱之灾,一名女读者严格遵循他的“排毒理论”后却并未治愈癌症而死去。林光常被台湾地检署以商业欺诈罪起诉,他的所有书籍也被要求下架。业内专家担忧,大陆眼下虽然还没有类似恶性事件发生,但是如果读者完全按照一些错误百出的健康类书籍做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出版社编辑说,还有一些作者号称祖传秘方或者是自己的临床经验,但在出版前,我们是否应该先考究这些作者的医师资质。
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编辑李艳红说,健康类书籍用来作为日常保健的参考是可以的,但是有了疾病不找医生而看书自治肯定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健康类书籍就是瞅准了老百姓“小毛小病自己解决”的心态,但这是一个误区,小病不看,大病难办。
夸大效果一招治数病
“一分不花,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一生收益。”记者采访的几个医学类专业出版社的编辑都表示,很多健康类书籍之所以能够忽悠老百姓,和书里夸大效果性的描述关系密切。<“一招就能治好多种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社编辑说。“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些书很多运用了文学性的、夸张的语言,有些内容不符合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甚至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常识。”有些书中的小部分方法可能得到一定的验证,但是经过作者的描述,就变成了包治百病。华山医院副院长秦新裕也表示,部分健康类书籍确实有些文章基于商业的原因,观点不准确,误导病人。
乱按穴位会出大问题
29岁的顾小姐被家人送到市中医医院时不仅颈椎疼痛难忍、无法动弹,而且头晕恶心。经过检查她颈椎脱位,如果再晚几个小时送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么严重的大病源于两天前的小病落枕。落枕之后顾小姐自己按照健康书籍上写的方法进行穴位按摩,按了之后发现没有好转就去家附近的美容院进行按摩,没想到越来越痛,经过医生诊断才知道自己前面的做法延误了病情,差点出大事。
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纪清说:“按摩推拿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按照书上的穴位图是否能准确找到人体上的穴位是个问题。其次,按摩的手法、方向、用力大小、各人个体差异等具体状况都很有讲究。中医药大学针推系一个学生经过5年的学习和系统培训后进入医院还不能单独对病人进行治疗,一定要经过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考核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才能单独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要经过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培训。最后,人体很多关键的穴位按得不得法也是会出大问题的。”
纪清告诉记者,曾经有病人因为肩部疼痛以为自己得了肩周炎,他自己在家按捏穴位不见效果,要求医生给其做推拿,但医生经过望闻问切后认为他可能有别的隐形疾病,经过CT检查,发现该病人得了胸椎肿瘤。纪主任说:“他的肩部疼痛是由肿瘤引起的,她自己在家按摩已经延误了一定病情。”
【反思】市场需求大业余作者占先机
很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一方面工作繁忙,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觉得写医学科普书籍不够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然而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就让一些业余作者占了先机。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长赵仲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医学专家写惯了论文,信手拈来就是,要他们写医学科普文章,反而是个难题。赵仲龙说:“我曾经约了几个专家级人物写科普文章,结果写出来的像论文一样,这老百姓怎么看得懂啊?要把科普文章写得好看又准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眼下健康类书籍市场上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医学专家没空写,就让学生代劳,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但是对书的质量又把关不严,导致书的内容不严谨或不够准确。《自我保健》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尹学兵表示,正因为大众对健康类书籍的需求迫切,专家就更应该认真对待,毕竟这是关系到人身体健康的大事。
专业类书籍应精美易懂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许多业余作者写的健康类书籍亲切、贴心的特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有人说这些书受欢迎就是因为作者像邻里之间唠家常,读来并不费力。有的甚至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写作,在可读性方面做得比较好。
记者采访的几位出版社编辑都表示,专业类出版社对这些书籍是又鄙视又羡慕,鄙视其科学性不强,羡慕其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但他们都认为,专业类出版社可以从这些书籍的操作方面取经,学习其好的地方,制作出科学准确、精美易懂的健康类书籍。
【建议】买此类书注意“两看”“两记”
两看:一看出版社是否专业。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医学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多有医学专业背景,很多拥有医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有些还拥有医生执业资格,并一直从事临床工作,能够较好地把握图书的质量。
二看作者专业背景。这是选择医学科普图书的最好方法。有些健康图书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署,先不论图书的质量如何,单其对待科学的态度就值得质疑。因此,一些名家、名医写作的图书当为普通读者的首选,他们不但有良好的声誉,而且有扎实的学术修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负责的态度,其出书质量较为值得信赖。
两记:一要牢记好的厨师、工程师、武术师不等于医生。一个科学理论的发现不是靠个人的灵感一夜之间悟出的,不是靠什么高人指点,也不是靠师传或祖传的神秘经验。医学也是如此,每一项医疗、健康指南的推出,其后面都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依据和临床试验总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病还是要听医生的意见。
二要牢记别轻信“奇招妙方”。读者要牢记,不管是敲胆经、腹部按摩,还是各种食疗法,没有一招包治百病的验方、效法。自我保健别盲目跟风,适合大众的传统和现代的保健方法众多,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木兰拳、秧歌舞、健身操等,这些不仅经过多年的验证效果明显,而且简便易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中选择一二,长期坚持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信息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