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10月11日,商务部终于批文同意东盛科技以10.7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旗下包括“白加黑”在内的三个品牌及相关资产卖给德国拜尔。至此,该笔交易若在接下来的证监会环节得到批准,则意味着中国制药领域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的诞生。 近几年来,中国制药业不断涌现出的并购案引来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它们的并购行为中,寻求自救者有之,旨在壮大者有之……一场并购“盛宴”正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上演着。
涌动并购潮
2000年是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这一行业内的并购行为很少发生,之后便逐渐增多,并于2003—2005年掀起了一轮并购狂潮。
彼时的并购狂潮中,三九、华源、东盛、复星、华立等大型企业纷纷挥舞着资本大旗进行了大量并购。与此同时,大有潜力的中国医药市场也渐渐被外资药业巨头纳入视线当中。于是,帝斯曼注资华北制药集团,美国华平资本投资哈药集团,博士伦2亿美元收购福瑞达……
“并购潮之兴起并不是我国一个国家的个体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药业合并之风就已经悄然兴起,进入本世纪初,各个药业巨头之间的并购案也层出不穷,我国的制药企业兴起的并购风潮要略晚于其他国家。”同济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航表示,出于药业的发展需求和药企本身的规划要求,这个时期内并购潮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药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随着2005年华源、东盛等之前大肆并购的药企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我国药业的并购神话被逐渐冰消瓦解。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认为,随着主导医药界第一轮并购潮的企业家们黯然退场,跑马圈地式的并购模式以失败画上了句号。
尽管大手笔的并购多以失败告终,但看似风平浪静的医药行业却仍然暗流涌动,新一轮并购已初现端倪,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来,药企之间的并购重组又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今年5月,上实医药拟受让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正大青春宝55%股权,杭州胡庆余堂药业51%股权,厦门中药厂61%股权,辽宁好护士55%股权以及胡庆余堂国药号29%的股权;6月,利君国际与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并将后者更名为“河北利君”;7月,维奥生物科技宣布拟收购恒泰股东全资拥有的四川恒泰医药的全部股本;8月,三精制药以208.6万元整体收购哈药集团制药四厂的资产及负债;9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的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宣布以6800万元的价格成功并购贵州老来福药业……
“最近一两年以来,药企之间的并购,已从过去大刀阔斧地玩资本,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其目的转变为重塑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这是有益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式。”王航如是说。
产业链整合之需
在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中心总经理张默闻看来,这种国内及“内外”药企之间并购潮的层出不穷是“企业之痛”,但同时又“痛并快乐着”。
“美国的药企数量不足中国的1/10,但却都很规范,相比而言,我国的药企数量过多,处于低水平的徘徊、重复,产能过剩等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随着药企们经营不善、资金短缺的情况逐渐加重,有关部门也有意推行行业整合。”张默闻分析认为,尽管有些无奈和不愿,但并购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王航则认为,一个成功的并购应该是双赢的。
“对于被收购者而言,从收购者那里得到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以及更多的市场运营模式和销售机会,借助这些优待条件,被并购的企业就能攻破自身难关,取得跃进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做出并购决策的一方,出于扩大自身生产能力、发展更多市场或者是由于自身的发展需求等等理由,向适合自身需要的其他同行企业伸出合作之手。通过合理收购,不仅能以比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以很短的时间打入目标市场,还能以合并合作的方式节省大量开发新药和研究产品的成本,完善企业的产业链条,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以最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并购案是建立在双方对于彼此的技术、产品、管理方式或者其他优势有着互相需要和补充的基础上,是基于彼此的需求和合作的目的而开展的并购活动,在互相联合的同时又相对保存原有品牌的独立性,成功率是比较高的。”王航表示。
注重研发乃发展大势
药企间的并购行为由盲目转为理性,由资本决定一切变为产业链整合之需和寻求双方互补,这的确是中国药业逐渐走向成熟的可喜变化。
面对这一现状,有分析师预言,“今年末到明年,会有更多的中小医药企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加入到寻求资本合作的行列。”张默闻也认为,并购的风潮短期内不会止住脚步。“中国医药产业如今正处于整合期,今后,药企之间的并购将更加紧密,更加精细化和品牌化,人才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目前,一些医药并购派系在医药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随着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逐渐提高,这些医药并购派系将形成未来中国医药产业格局的雏形。“未来的中国药业,将形成如美国那样的优势集中的几大医药集团,它们的研发队伍、流通渠道、营销水平将是得天独厚、无可复制的。”
但在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一个问题愈发突出出来。
有专家指出,就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而言,大多是通过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市场份额增加等短期目标,很少从提高药品研发能力的角度考虑。而当企业的生产组合受到生产技术限制时,企业的规模效益就不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仍旧不断扩大规模,很可能造成规模过大,内部机制难以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会出现迅速递减。
“诸如美国一家药企一年的研发费用几乎等同于我国药品行业一年的全部销售额。”张默闻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目前我国药企的研发力量普遍赶不上美、德等发达国家,其原因首先在于对药品研发的不重视,其次还缺乏健全的研发机制。“但研发力量和水平恰恰是我国药企在今后的并购当中能否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这一点需要引起广大药企的重视和思考。”
药企并购的若干模块
●模块一:业外巨子+业内巨头今年6月16日,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以8.7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石药集团100%的国有股权,标志着联想开始全面进军生物医药领域,使备受业界关注的联想并购石药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近年来,一些光彩夺目的IT巨子开始筹划染指医药行业。联想就是其中的积极探路者。联想认为,医药产业是河北的支柱产业之一,石药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专业的原料药供应商,其维生素C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0000吨,是全球最大的维C生产基地,青霉素工业盐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0吨,居全国第三位。特别是政府已经制定的中国药都规划,对石药的发展是个长期利好。
为了使石药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国际高端医药市场、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国内一流、进军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将石药集团打造成产品结构趋于合理、科技水平行业领先、经营理念先进、品牌国际知名、极具竞争力的综合性制药公司。这样,联想与石药一拍即合,成就了本年度受人瞩目的并购大案。
这种并购模式既承载了业外巨子追逐医药的梦想,也承载着原有品牌飞跃提升的愿望。
●模块二:传统品牌+业外大款
东阿阿胶一直致力于传统中药现代化,现拥有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药用辅料等8个产业和门类的80多个品种。其中主导产品阿胶系列产品占据了90%的出口份额和75%的国内市场。东阿阿胶拥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前几年热播的《大宅门》中还屡次提及,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东阿阿胶发展到今天,再想突破,需要引进新的动力或外部力量。此时,意欲进入医药领域的华润集团开始与东阿阿胶接触。
2004年,华润与聊城市国资局签署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其中华润股份以现金出资,持有51%的股权;聊城市国资局以其持有东阿阿胶全部国家股及其他资产出资,持有49%的股权。
这一模式推动了传统品牌的现代飞跃。
●模块三:特色品牌+特色品牌
今年9月20日,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与老来福药业签订最终协议,以6800万元价格全资收购老来福药业。据说,这只是同济堂的第一步,随后同济堂将在贵州省内展开一系列并购,实现对贵州省内特色医药资源的整合。
老来福偏居贵州,几乎静寂无声。同济堂解释说,他们之所以收购老来福,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们有一些特色产品;二是他们拥有独有的资源,特别是苗药,可以与同济堂系列产品形成互补。
据悉,老来福药业是以天然苗药为主的民营企业,在产品上有三大系列:苗药、西药和中药保健药品。其天然防癌药材刺梨应用技术一直为同济堂所看好。而同济堂拳头产品仙灵骨葆胶囊也来源于著名的苗药配方。双方携手后,既能弥补老来福药业的资金瓶颈,又能整合苗药资源,提升苗药的整体市场影响力。
此外,华润集团重组三九集团可称得上强强联合、强者恒强的模式,使重组之后形成的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药航母。而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OBO)对广西灵峰的收购可称得上外资药企与内资药企明星的代表,AOBO实现了介入中国优质制药业的愿望,而广西灵峰也实现了借船出海的梦想。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