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糖尿病高发的浪潮近年席卷全球,如今这一严峻问题已波及我们的下一代———曾被认为是成人专属问题的2型糖尿病,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正以惊人的速度剧增。因此,今年11月14日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主题定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旨在敲响警钟,将糖尿病防治的阵线大大前移。 糖尿病年轻化困扰国人,如今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非但年轻化,而且已经幼龄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中心主任巩纯秀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年儿童糖尿病发病在世界范围骤增,中国也不例外,已经到了需要严加防范的地步了,这也就是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主题定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的原因。
2型糖尿病加速增长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表的数字表明,全球15岁以下儿童每年新增7万名1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每天200例。而曾被认为是成人专属问题的2型糖尿病,在少年儿童中正以惊人的速度剧增。
巩纯秀告诉记者,中国的情况是,1型糖尿病这些年发病率变化不大,大约为0.5/10万—1.5/10万,主要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2型糖尿病病例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总共确诊3例患儿;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12例;2001—2005年,50例;而2006到2007一年时间,就有15例之多,几乎增长了50倍。在上述患儿中,最小的年仅6岁。
肥胖和家族史是最大特征
“这些2型糖尿病患儿,最大的特点是胖。”巩纯秀说。肥胖是导致儿童青少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上述6岁患儿,体重已经达到了40公斤,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可谓名副其实的胖墩儿。“另外,这些小患者往往有糖尿病家族史。”
去年,巩纯秀出门诊时见到一个8岁的糖尿病患儿。孩子身高1.1米,体重却达45公斤。就诊前1个月,家人发现他不停地吃,饭量增加了两三倍,不停地喝水,频繁地上厕所,体重却比以前下降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送来医院,医生发现他的血糖已经达到15毫摩尔/升,属于严重升高。要他立刻住院治疗,小孩子不乐意,不停地哭闹。让医生哭笑不得的是,父母听说孩子是2型糖尿病,根本不着急。因为他们知道,1型糖尿病如果不治,有生命危险。而他们自己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处在30来岁的年龄,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因此觉得无所谓。
“其实,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很年轻就会出现肾脏、心脏、眼部、足部、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另外很容易合并感染。”巩纯秀不无担心地对记者说。
多食、不运动害了孩子
这么多孩子早早地被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谁该为此负责,应该如何预防?巩纯秀认为,如今的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大量吃甜食,比如碳酸饮料、蛋糕、冰激凌、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品,但活动量不足,催成了很多小胖墩,是导致儿童糖尿病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北京市儿童的肥胖率,女孩为7%,男孩为12%,大有赶超英美之势。巩纯秀说,现在的孩子,一天到晚坐着,周末还有各种辅导班要上,并且老师、家长怕孩子受伤,反对孩子在外面“疯跑”,有的连春游都取消,结果孩子们运动的时间少得可怜,这都是糖尿病早早来袭的隐患啊。
6种情况警惕糖尿病
9岁的小光平时能吃能睡,这两天感冒以后,变得特别能吃,食量是以前的3倍,每天要喝两三暖壶的水,不停地跑厕所,体重却降了下来,精神萎靡不振。等家长发现不对劲,送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喘着粗气,神志已经不清了。有经验的医师一化验血糖,竟然达20毫摩尔/升,是糖尿病酮症昏迷!马上进行抢救,小光才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巩纯秀告诉记者,近年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很快,但遗憾的是,由于起病隐匿,2型糖尿病往往很难早期察觉,只能做血糖筛查才能确诊;而1型糖尿病起病很急,将近1/3的患儿等到出现了酮症酸中毒昏迷才第一次到医院就诊。世界健康基金会的糖尿病项目在各地调查后发现,某些基层医院对儿童糖尿病认识不足,有的患儿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生了酮症酸中毒,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血糖问题,直接开上葡萄糖溶液给孩子点滴,结果火上浇油,越治越重。
巩纯秀指出,下列患儿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因此建议他们定期做血糖筛查。1.有糖尿病家族史。2.青春期孩子,因为青春期会出现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因此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时期。3.超重、肥胖的孩子。4.血压高的孩子。5.有脂肪肝或血脂异常。6.有黑棘皮体征,即颈后、腋下、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皮肤又黑又厚,是高胰岛素刺激的结果,反映身体内有胰岛素抵抗。
孩子血糖高,要从孕妇防起
常言道,什么样的土壤发什么样的芽,妈妈怀孕时若有问题,与后代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表明,孕期营养不良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且胎儿将来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反过来,孕妇营养过剩,胎儿过度生长发育,儿童期或成年后出现糖代谢异常等几率也将增加。目前,我国许多孕妇妊娠期营养不合理,妊娠合并糖尿病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妊娠前已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这些情况均会增加胎儿将来患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高血糖危害很大,早期会增加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妊娠中、晚孕妇高血糖会导致胎儿血糖升高,使得胎儿各器官组织细胞生长发育加速,出生时表现为巨大儿。同时,胎儿耗氧增加,妊娠晚期易并发宫内窘迫,严重可发生胎死宫内。这样的胎儿出生后还容易并发低血糖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胎儿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中,将来其患肥胖和糖代谢异常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原因可能为,母亲高血糖,宫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胎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样的孩子,伴随年龄的增加,会进一步发展为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
但是,患糖尿病的孕妇也不必太担心,一旦发现患有糖尿病,及时进行治疗,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胎儿近、远期并发症可以明显降低。如果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后,血糖仍不满意,应及时加用胰岛素。另外,孕妇调整饮食时,勿进食过少,否则会导致胎儿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足。所以,高血糖孕妇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动态监测血糖及胎儿宫内发育情况,以减少后代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呼吁所有孕妇重视孕期营养,尽量给胎儿创造一个合理的营养环境。
儿童降糖只能用三种药
“一旦诊断糖尿病,无论1型、2型,都要终身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巩纯秀指出。
巩纯秀告诉记者,儿童糖尿病的治疗策略与成人患者基本相同。对于1型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来替代患者自身分泌的不足。对于2型糖尿病,往往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如果效果不好加用口服降糖药,再控制不住则需使用胰岛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少年儿童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选择的药品必须对生长发育无影响,目前经过临床验证的只有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和胰岛素三类药。并且,药量应根据孩子的体重减量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治疗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在整个治疗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可是由于患者是少年儿童,自控性差,往往给治疗带来了困难。1型糖尿病这个问题尚不严重,2型比较明显。巩纯秀发现,很多2型糖尿病孩子性格任性,而其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因此她叮嘱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教会他们按时吃药、打针,控制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另外,巩纯秀呼吁社会、学校给孩子减负,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歧视糖尿病患儿,给他们一个公平、宽松的发展空间。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