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日同时发布成果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个研究小组和日本京都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北京时间11月21日晨分别发布了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其中在美国带领研究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科学家俞君英。
两个研究小组都利用了相同的技术——基因重新编排技术,即向皮肤细胞中植入一组4个基因,通过基因重新编排,使皮肤细胞具备胚胎干细胞的功能。这种被改造过的细胞被称作“iPS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
两个研究小组选择的植入基因组合略有不同,另外他们选用了不同类型的人体皮肤细胞为“底版”。美国研究小组选用的是成纤维细胞,而日本研究小组选择的是面部皮肤细胞。实验表明,“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功能十分相似,可分化为人体多种组织细胞。
两个研究小组均表示,对于这些仿制的“胚胎干细胞”,还需要深入研究,以比较它们和真正的胚胎干细胞在临床应用等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他们认为,现在就停止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还为时过早,而且“iPS细胞”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
科学界给予高度评价
美日两国研究小组分别在两家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报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小组由中国科学家俞君英领导。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把报告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科学界对这一新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致力于人体胚胎克隆技术研究的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扎这样评价:“这项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里程碑。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相当于莱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飞机。”
世界首只克隆羊多利的“助产士”、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现在可以设想这么一个时代:能够以一种简单方式制造干细胞,任何人身上的组织标本均能培育出任何组织器官。”(据新华社、《法制晚报》报道)
连线俞君英
11月21日上午,记者联系到身在美国的中国籍科学家俞君英博士本人。她说,这次的突破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打开了人类更广范围利用细胞进行研究的新局面。
俞君英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出国,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3年毕业后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同时也开始了这个新项目的研究。俞君英介绍,除了她之外,研究小组里还有其他中国研究员。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