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4)日上午8时30分,中国西部第一届肝移植论坛在成都举行,此次论坛是西部地区肝移植领域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等西部肝移植领域40余名权威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国内两大肝移植巨头———浙江大学附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和川大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教授得以会面。
建立全国供体分配网络
随着肝移植效果的不断提高,肝移植的适应症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致使供肝来源趋于紧张,如何扩大供肝来源是世界移植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脑死亡立法滞后使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专家呼吁,除了通过建立“脑死亡法”来鼓励器官捐献、扩大供体肝脏来源以外,应尽快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供体分配网络,提高供体的利用效率。
会上,专家们首次提出,当前全国各地和大的器官移植中心应该相互协调,避免单纯在肝移植数量上的竞争,应特别重视肝移植的质量,共同追求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长期存活率。他们认为,由于肝移植的复杂性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目前对肝移植不应全面开花,应在国内肝移植基础较好的几个单位建立肝移植中心。
香港用指纹识别随访患者
香港玛丽医院是香港惟一的肝移植中心,参加论坛的香港玛丽医院王海波教授说,病人随访非常重要,可以直观地了解病人术后的病情是否恢复,医院要求肝移植患者定期回肝移植中心,为此,该院采用了专用的指纹识别系统。
王海波说,这套系统是肝移植患者的随访识别系统,医院可以采用这个系统将患者的指纹存起来,患者随访时,要进行指纹识别,医生可以通过网络查到该患者的情况以及随访记录。川大华西医院的严律南教授对于指纹识别系统非常感兴趣。
宫颈癌疫苗将在华西试点
昨日,主办中国西部第一届肝移植论坛会的杰特生物医疗(亚太区)有限公司大区经理黄敏在会上透露,两年之后,一种加有佐剂的流感疫苗将登陆成都,这种流感疫苗与以往不同,特有的佐剂将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作为人类首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今年选定华西第二医院作为亚太地区临床使用的第一站;禽流感疫苗目前已经进入到三期临床试验,有效率达到80%以上,莅临成都的具体时间还未确定。
权威专家·观点碰撞>>>
郑树森:我国应建活体肝移植标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我国器官移植领域惟一的973计划项目“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此次,他应邀到成都参加论坛。“目前,世界上等待肝移植儿童的死亡率达25%,在亚洲,儿童肝移植主要方式就是活体肝移植手术,术后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胆道疾病。”
郑树森在会上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展示了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国外标准,对肝移植手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现场展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出的杭州标准。他说,国内进行活体肝移植往往会参照国外标准,而各国国人身体状况不尽相同,我国应该选出自己的活体肝移植标准。
严律南:提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
川大华西医院严律南教授实施临床肝脏移植120余例,取得良性肝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达87.4%、85.2%、80.5%的良好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作为大会主席参加了此次会议。
严教授发表了对于并发症的看法,他说,临床手术时,运用省内的肝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前期基本没有发生并发症,而用省外的肝进行肝移植后,就出现了并发症。他用大量的图片介绍了华西医院成功进行的肝移植手术。
“随着肝移植医疗技术的提高,目前已有大批病人出院,由此而引发的肝移植的远期并发症也将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肝移植术以后病人的胆道及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困扰我国肝移植能否获得长期存活的关键。”严教授提倡亲属之间的活体肝移植,一方面可以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肝源紧张的问题。
陈忠华:捐器官应该深入人心
武汉同济医院的陈忠华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肝、肾移植医疗实践,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器官移植立法及器官移植伦理学的研究。
“活体肝移植手术要撇开法律和伦理学。”陈忠华语重心长地说,用国际化的脑死亡判断标准,可以使脏器衰竭患者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按国际标准,一些家属对于脑死亡患者捐器官不能理解,医院也不理解。”他向专家展示了苏格拉底宣传无神论和两名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图片。“每个人都需要教育,要宣传。”对于脑死亡的判定,技术层面上已经不存在争议,主要难题是如何规范医生和医院的操作,如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链接>>>
1989年澳大利亚进行了世界上首例活体肝移植,之后美国等都报告了大批成功的活体肝移植病例。目前,亚洲活体肝移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长期存活的质量上均已超过欧美国家。截至2000年12月,我国肝移植的数量达到484例,存活的最长时间为8年。
信息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