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决议,首次要求各成员国"关注病人的安全"。医药界对这个决议的解读就是--"把正确的药品,在正确的时间,用于正确的病人"。
从无到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走过了8年的时间,而这期间也正是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鱼腥草事件"等,也在一次次地考验着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只有从这些事件中还原真相、寻求答案、发现隐患,才能最终防患于未然。
在日前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物警戒》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专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监测药物的安全性、提供药物安全信息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内容。"药物警戒"这个新的名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已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提升到"药物警戒"的范畴,其目的是从药物研发到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性监测,以建立上市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齐二药事件-快速应急处理
事件还原:2006年5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报告,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部分患者在用了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批号:06030501)后出现急性肾衰的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接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后高度重视,当即采取紧急措施,责成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暂停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封存库存药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对该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进行检查并暂停使用。
这是一起典型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发现问题,通过快速报告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使事态得以及时有效控制,并通过药品检验明确为由假药导致的严重药害事件。
从1998年到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大幅增加,报表质量逐渐规范,报告的利用率逐年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药品监管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依据,使药品监管不断走向科学和合理。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邓剑雄认为,齐二药事件表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药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开始显现。回顾近几年被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的药害事件,邓剑雄指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经在及时发现"药害"和降低"药害"影响范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剑雄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所反映的内容已经不完全是药物不良反应,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涉及到了药品安全性的各个方面,因此我国应该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外延,逐步将"药物警戒"的概念纳入我国的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之中。
欣弗事件-挖掘潜在危机
事件还原:2006年8月,通过各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发现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发生多起因使用克林霉素膦酸酯(欣弗)后突发高烧、寒战、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专家赶赴现场,协助相关省局对药品检验、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和关联性评价等工作,同时,组织专家赶赴安徽省,对该药生产企业安徽华源的生产环节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控制流向市场的涉案"欣弗"。
检验结果很快出来了,无菌、热原不符合规定。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染菌原因是生产企业未经验证,也不申报,擅自改变灭菌工艺,最终使成品不均一地受到条件致病菌的污染,导致不良事件发生。专家们在随后分析收集到的"欣弗"严重不良事件的病例资料时还发现,在使用涉案药品的患者中,有的患者没有必须用"欣弗"的临床诊断指标,有的患者没有细菌感染的鉴定,有的患者药敏数据也无严重感染而必须使用抗生素的症状。
海军总医院孙忠实教授认为,"药物警戒"研究不是找责任,而是从各方面找出潜在的隐患及其可能的种种原因,并提出预警以及预防、减少和尽可能避免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措施。专家们指出,分析研究说明,此次事件中还存在有一些不合理、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可以说,是由于"先天"(药厂生产)原因以及"后天"(药物使用)的原因,造成了此次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鱼腥草事件-有效化解矛盾
事件还原:到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有关鱼腥草类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共计5500份;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果断措施,暂停使用含鱼腥草的7种注射液;截至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恢复4家企业所产鱼腥草注射液(2ml)的肌内注射使用。
从暂停使用到恢复生产的1年多的时间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论证会,并开展实验室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聚山梨酯80,均可引发实验豚鼠和犬的阳性反应。而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企业生产的鱼腥草注射液(9个企业、19批次)中聚山梨酯80含量有的居然相差8倍,说明有的企业在添加聚山梨酯80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随后,专家们在与生产厂家沟通时,提出了让生产单位从效益、风险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必须使用聚山梨酯80作为助溶剂,建议生产单位通过研究,改用其他安全性高的助溶剂来生产鱼腥草注射液。
这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得到了生产企业的认可,原本有些抵触情绪的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有关方面的研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金少鸿指出,"药物警戒"就是促使全社会以科学的态度关注药品安全,科学地分析引发药品不良事件的各种相关因素,挖掘可能的风险信号,以预防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此次通过分析、整理、挖掘收集到的鱼腥草注射液不良事件的信号,不但采取了恰当的行政措施,而且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找到了该类药品在临床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与生产厂及时沟通信息,有效地化解了矛盾,也促进了药品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了药品质量。
以血和生命换来的信息,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只管好事后的监测和反馈的亡羊补牢式的监测是远远不够的。专家们建议,对待药物不良事件应与对待疾病一样,彻底转变观念,做到预防为主,通过各种警戒措施,未雨绸缪,尽可能把药物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达到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目的。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