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海南快克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天立
虽然目前中国医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来自药界的反馈声音却大多表示,医药工业与商业的意愿表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中缺少了药界的席位,导致目前医药市场逐步走向低价竞争的无序状态,而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悲剧的发生。 海南快克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天立在接受搜狐健康频道的采访中表示,对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的现状,政府应当提倡品牌化的战略,通过良性竞争来推动医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医药行业整顿,应该主要抓住四个字:品牌、价格。虽然现在国家强调依照《药品管理法》法制化,在新修订的GMP条例的原则下实现规范化,但这只是一个生存问题,是所有制药企业要想在行业内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但作为一个企业,不能只强调生存,更要强调发展。”何天立认为,这些规定是外在强制督促企业做的“要我做”,而如果要实现医药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通过品牌化战略,激励企业自发主动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因为相对于非品牌来说,品牌企业一定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仅是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高标准生产,企业也无法打响自己的品牌。而目前市场上,产生了很多价格倒挂的现象,即品牌药的零售价比药店进货价还要低。一些商业卖品牌药赚不到钱,就只能把品牌药降价来吸引人,这样就把整个经济秩序搞得乱七八糟。如果制药工业与商业之间的价格战一直打下去,行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品牌药不能生产了,大家都去做非品牌药,为了低价竞争,势必导致生产上偷工减料,药害问题也就埋下了隐患,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企业品牌的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是政府必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品牌药的发展正遭遇一些来自政策方面的阻碍。对于现行的药品通用名规定,何天立认为,“自从有商品经济以来,商品名是很自然的现象。同一类产品需要起出不同的名字来,品牌才能比较区别,大众才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好产品。在中国一药多名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多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问题导致供求关系不合理造成的。以复方氨酚烷胺为例,这样同一个处方产品出了三百多个文号,造成了市场上严重的供大于求,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颠倒以后,不正常的现象就产生了。为了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各种诸如偷工减料、商业贿赂一类的歪门邪道就出现了。追根溯源一药多名问题背后的问题其实应该是“人”的问题;”政”的问题;“号”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讨论的方案中,仿制药价格将顺差拉开距离,首仿药比原研药、专利药降价15%-20%,第二个仿制药又要比第一个降10%,依次顺推下去,降到第五、六个后没有任何盈利空间,企业自然就退出了,不会像现在一个复方氨酚烷胺出现300多个文号的现象。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按照这个原则来整治,许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市场秩序就可以正本清源了。一药多名的“名”害自然也不存在了。
何天立很赞同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在第五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对于低价经济模式的评价: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低价竞争策略,价廉物美,事实上这是违背价值规律的,低价竞争其实质就是剥离了商品的附加值的赤膊竞争,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竞争范式,其实质是除去了附加值,把商品还原成产品,挤压了原材料,把产品再还原成劣质产品,打压劳动力成本,最后把危害转嫁给工人,转嫁给环境。
中国企业低价竞争只能分工到低端,耗费了大量的水、电、煤等资源,却得到了一个倾销的罪名。中国制造之痛就在于,技术上没有自主权,标准上没有制定权,价格上没有控制权,分配上没有话语权,附加值上没有收获权。
低价竞争使我们养成惰性,形成了人往低处走的惯性,在竞争策略上是一退再退,退到无路可退,一降再降,降到举手投降,好像中国人生来就是在低端领域生存的族群。低价竞争不叫竞争,应该叫低价自杀。”
何天立认为必须靠品牌化形成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杜绝药害事件,才可以让市场健康发展。品牌是产品品质文化的综合指标,价格是产品经济价值的综合指标。国家在医药整顿的环节上应该抓住这两点,推动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营销的缺失实际上是品牌的缺失。品牌化生存是中国企业走出中国式营销泥淖的根本解决之道。”
信息来源:搜狐健康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