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一说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就皱眉头。去年的一天晚上,她7岁的儿子发高烧,鼻子憋得难受。接诊的社区医生说是感冒,退烧得打点滴。第二天,儿子的症状依然不见好。去儿童医院,说是鼻窦炎,打点滴后症状很快减轻。这次就医经历,让她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产生了“偏见”,再也不去了。
王女士的态度在社区居民中带有普遍性,人们担心把小病拖成大病,大都选择大医院就诊。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无人问津,不是人们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近,也不是大家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少,而是人们不愿拿自己的健康冒险。
一项对3797名志愿受访者的调查显示,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只占22.5%,56.6%的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的水平不放心。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博文研究员说,社区卫生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别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叫医院。人们把它混同于以往的医疗机构,将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中心编入了现行医疗机构分级,成为五级医疗体系。其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和现行的三级医疗体系并列的体系,分工不同,互有协作。
北京市呼家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洪斌院长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的不同只在于定位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多的是承担预防保健任务。
陈博文研究员分析说,与大医院不同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连续性、综合性、主动性服务,从管病转变到管人,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医学理念,不再只关注病人的生理变化,更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关注疾病的过程、生命的全过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需要用主动的服务改变居民的观念,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药品“零差率”吸引力有多大
2005年7月,宁夏银川市政府在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所有前来就诊的居民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药品采购价是多少,卖给老百姓就多少钱。这些“零利润”药品平均低于医院药品最高限价38%,比药店零售价格低5%左右。
随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零差率”销售,312种常用药实际降价36.1%。四川、浙江、湖北等省也开始试点。推行药品销售“零差率”,目的是希望吸引人们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药品“零利润”进社区的初衷是政府多投入,老百姓少掏钱。然而,现阶段一些地方能真正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很有限。
在实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过程中,体制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了“亏空谁来补”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认为,医生是医疗结构的第一人,也是权威人。如果政策的导向致使医生的个人利益受到影响,医生就会和政策博弈。政府方面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运用更科学的办法来推动医疗改革。
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作为社区医疗系统最完备的城市,天津对药品“零差率”销售持谨慎态度。他们说,财力有限,“零差率”现在还做不到,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天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会减少1.6亿元收益,只能全部由政府补贴。
天津市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说,他们的收入70%来自药品利润,这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都没有大型的检查和治疗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以治疗慢性病的给药为主。
“鼓励社区卫生机构‘赚政府的钱’,只有财政投入有保障,才能使公益性充分得到体现,才能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陈博文如是说。
社区卫生服务何时纳入医保
比药品“零差率”销售更有吸引力的是医保报销政策。三级A类医院随便选择,选择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医保定点机构却并非易事,好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达不到社保部门要求的医保定点资质,连2000多元的小型数据传输设备都没有,医疗费用数据无法上传,达不到医保部门费用管理的要求,自然就无法迈进医保定点机构的“门槛”。
路大爷患有高血压,用他的话说,离了吃饭,也离不了吃药。络活喜,这么多年一直是他的必备药。老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他图省事,去拿了一盒药,只有40元,比药店还便宜。去报销时被告知,络活喜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范围,不予报销,老人只好自掏腰包。此后,老人又不得不去大医院排队开药,花5元挂号费,没有“零差率”优惠,40元的药变成了50元。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如何衔接?卫生部原副部长蒋作君认为,通过“两纳入一引导”(机构纳入、服务纳入、“小病”医疗进社区),使居民能在社区解决的问题尽量在社区解决。上海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医疗保险经费总额预付,经社区转诊的病人在大医院结算费用时享受一定比例的减免,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主任关志强说,社区卫生服务并未沿着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无人埋单,这是制度安排的缺陷。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质量难以提高,使得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社会信誉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就医模式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社保中心副教授韩克庆博士认为,全民医保为医保进社区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往城镇职工医保,是先入医保再鼓励引导他们社区首诊,而就医观念转变决非易事。在推进全民医保过程中,在制度上一定要有前瞻性的设计,加快推进医疗保险进社区的步伐。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