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支持100所小学在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办学条件标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解读】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小学都将把《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作为硬件达标指标,明年将首先确定100所小学作为达标的重点,由市财政经费给予支持,学校应在专用教室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标准,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
140所学校配生活用车
【实事】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为140所学校配备寄宿生活用车,对40所学校的食堂和浴室、100所学校的活动室进行改造;完成50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室和厨房改造。
【解读】连续6年,市委、市政府通过为民办实事的形式,帮助一些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包括配备体育器材、医疗卫生设备、交通用车等。明年,本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将继续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改造食堂、浴室等基本办学设施,改善农村师生的生活条件。
【实事】完善本市药品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在6家药品连锁企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络”,在10家三甲医院建立“北京市药物警戒工作站”。
【解读】市药监局将在北大医院、天坛医院等10家三甲医院建立“北京市药物警戒工作站”。警戒工作站主要负责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取有效的预警信息,及时向公众发布。
10家药物警戒站将成立
【实事】 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药品销售品种和品规,进一步方便群众,降低费用负担。
【解读】市卫生局妇幼和社区卫生工作处负责人介绍,“零差率售药”就是取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的药品费用加价权,由市药品招标采购中心统一采购,配送到社区,按出厂价销售给社区患者。政府决定于2008年对“零差率”范围进行调整,适当增加药品的销售品种和品规。
社区零差率药增加品种
【实事】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的社区居民的管理率达到80%以上。
【解读】市卫生局妇幼和社区卫生工作处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制”是要求社区医护人员突破坐等患者上门的传统服务模式,主动上门为市民提供疾病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在丰台等一些区县,市民形象地把“家庭医生”叫做“片儿医”。今年年底前,本市已在城八区试点推行“家庭医生制”。2008年,该制度将推广至全市18个区县。
家庭医生模式全市推行
【实事】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将在劳动年龄内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城镇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实现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
【解读】今年,本市启动了无医疗保障的城镇老人和大中小学生及婴幼儿的医保参保工作,目前未被医保覆盖的城镇居民主要包括城镇重障残疾人员约8万人,以及在劳动年龄内没有医疗保障的城镇居民约40万人。明年上半年,争取实现本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其他科教文卫类实事
■建设北京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增加无线服务和视频服务,完善网上旅游地图,开辟旅游预订渠道,全方位提供住宿、餐饮、景点和一日游等旅游服务信息查询。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持建设5个乡村旅游产业区,积极推进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完成京郊13个旅游休闲带的建设规划,形成5条京郊旅游休闲带,积极扶植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完成标准制定和示范点的推广工作,形成3个京郊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
■继续发展林下经济,在丰台等11个区县建立林菌、林药等示范点2000公顷;在房山、门头沟等6个区县发展肉禽清洁健康养殖,新建标准化肉禽舍300栋。
■加强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全市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对2003年配建的1233个全民健身设施进行更新;建设30个全民健身专项球类活动场地和20个社区健身俱乐部。
■建立200个“益民书屋”,扶持出版一批“读书益民”工程品牌系列丛书,推荐一批优秀读物,在农村、来京务工人员集聚区、打工子弟学校等区域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
■完成“周末场演出计划”600场;完成京郊边少地区公益性演出500场;推动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所有街道、乡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每套放映180场,农村每个已配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影厅放映100场。
■38万公顷山区生态林纳入补偿机制范围;围绕金海湖等10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区营造彩色景观林1333公顷。
信息来源:京华时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