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传染病与慢性病相关30年新发现40多种新病原

传染病与慢性病相关30年新发现40多种新病原

  发布日期:2008/3/2 7:32:03

传染病与慢性病相关30年新发现40多种新病原

      侯云德院士在昆作讲座。记者记者 周明佳 摄

  “跟随着院士的引领,我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昆明医学院教授张开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张开宁一样深受感染的,还有450余名从全省各地赶来的听众。

  继物理学家朱经武首登云南科学大讲坛之后,昨天下午,科学大讲坛又迎来第二位主讲嘉宾——中国“干扰素之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带着题为“21世纪的传染病控制与人类安全”的演讲,79岁高龄的侯院士为听众烹制了一场丰盛的科学盛宴。

     半数听众有医学背景

     每月一讲的科学大讲坛继1月25日成功举办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强反响。昨天下午的云南大学科学馆内,和上次一样,座无虚席的场面再次上演。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听讲座的听众早早地便来占好座位,绝大多数人还专门准备了笔记本、相机等工具。云南师范大学一位同学还带上了录音笔,“这些讲座都是精华,除了现场聆听,我还要录下来,回去再慢慢地消化。”

     记者从讲坛主办方获悉,此次演讲共吸引了10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的报名,最终获取门票的450余名听众,一半以上为医学院校以及医疗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均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记者看到,听众中也不乏大学生、军人、市民等。对于这场由科学家演讲的报告,他们大多表示,已经期待了很久。
   
     传染病与慢性病相关

     侯云德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开启了演讲,让在场听众从中感受到传染病控制对人类安全的重要性。

     侯云德介绍,我国认识传染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发现已有“虫”、“蛊”、“疟疾”等疾病的记载。《史记》中已用“疫”、“大疫”表示传染病流行的规模。从《史记》(公元前369年)起到明朝末年(1647年),仅正史就记载了95次传染病大流行,238年有流行或大流行。此后,传染病流行频繁,特别是在饥荒、战争之后。侯云德说,基因技术的进步可造福于人类,但是历史上任何重大的科技进步均有两面性。侯云德特别在讲座中谈到了传染病与生物防御,并强调恐怖分子采用基因技术来研制生物武器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应当面临的问题。

     “传染病是与慢性病相关的。它可以是自然发生的,这是大多数的现实情况;也可能是人为的,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侯云德认为,科学家在实验室可以从纯化学分子中,采用常规的DNA重组技术找出新的病原体,例如人造POLIO病毒。另一方面也可以人为地改变病毒的毒力,如接种痘苗治疗不能预防的天花病毒。
   
     30年新发现40多种新病原

     侯云德说,当前控制传染病仍是保障人类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事实和统计学数据明确表明,原有的传染病又重新流行,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当今传染病占全球死亡病因之首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占第一位。全世界约58亿人口中,有一半人受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因此,侯云德认为,21世纪人类又回到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传染病会困扰现代文明社会?侯云德的观点是,全球人口的城市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交通的现代化以及全球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已经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现状。同时,由于生命进化的普遍规律,微生物变异是绝对的和普遍的。旧的传染病消灭了,新的传染病又会出现。让人担忧的是,近30多年来又发现了40多种新病原。而战争、饥荒和其他的人为和自然的灾难,包括环境的破坏改变了携带有病原体的昆虫和动物的生态环境,让这些病毒在人类间传播。

     而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如毒品静脉注射和危险性性行为,以及食品的集中加工和全球化,加之广泛应用抗生素和杀虫剂助长了微生物抗性的增加,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传染病蔓延的因素。即使旧的传染病被消灭了,新的传染病又会出现。因此,提前做好对传染病的干预和控制,是应对传染病流行的关键。

     普及预防传染病知识

     “侯院士的思考让我豁然开朗。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科学家的思想传播出去,有益于老百姓。同时,不但要做好专业研究,更应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昆明医学院健康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开宁教授评价,侯云德院士的演讲视野开阔,目光睿智,信息量十分丰富,在聆听的过程中,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为什么SARS病毒、流感病毒都能隔离,而艾滋病病毒不能隔离呢?”张开宁认为,我省目前已建有健康科学研究基地,对于传染病防治方面,尤其是乙肝等传染性强的疾病,建议进行安全注射。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陆林教授认为,传染病控制不仅是个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与成败。他说:“我国每天有150人感染HIV病毒,我省每天则有30人感染HIV病毒。因此,必须对传染病高度警惕,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 听众声音

     张新(10岁,云师大附小学生)

     特地请假来听讲座的张新,以前知道的传染病种类只有一种——艾滋病。她的爸爸认为“大家”讲课,都是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也能听懂。这次张新来听演讲,就是为了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开阔思路,同时亲自结识学术大家。

     肖大爷(70岁,退休工程师)

     “上个月我错过了物理学家朱经武的精彩演讲,这次无论怎么都得来。”70岁的退休工程师肖大爷早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对于没能亲自来听朱经武的演讲,他一直感到遗憾。

     “上大学时,我生过几场大病,如结核、肝炎、关节炎等,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听完侯云德有关传染病的演讲,肖大爷说,传染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一定要好好地预防。

     万女士 (公务员)

     第一期就来听过科学大讲坛的万女士表示,今年剩下的10场“科学大讲坛”每次都会来听。她说,听了今天侯云德的讲座,了解到流行性病毒有些什么,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病毒变异,尤其是SARS病毒为什么有那么广的传染面。同时,对流感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造成流感的原因很复杂,有10多个病毒,但在医院都被视为流感。

     甘女士 (退休干部) 

     我就是想从这次的讲座中了解传染病的防范知识。听过以后,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时也会有一些科普咨询,但是我觉得讲座要比咨询好,特别是这样知名的院士可以对我们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权威的回答。
   
     

          侯云德院士  周明佳 摄

     出生于1929年的侯云德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病毒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学院医本科,1962年获原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他自1985年起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病毒研究中心主任,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侯云德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出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1986至1996年,他连续3届担任我国“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侯云德院士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达50年,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及痘苗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侯云德院士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约400余篇;主要著作9部,部级以上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1994年获何梁何利医学奖。1996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奖。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网

本站编辑:魏雅荣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硫酸氨基... 素片 陕西 非... 2017-02-17
丹栀逍遥... 薄膜衣... 山西 非... 2017-08-01
心悦胶囊 胶囊剂 江苏 2018-04-17
注射用艾... 冻干粉... 江苏 2018-05-04
注射用克... 溶媒结... 江苏 2018-05-07
葛酮通络 硬胶囊... 广东 非... 2015-11-04
加替沙星... 注射液... 山西 非... 2018-08-30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