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定点生产的产品都开始配送了,但配送量和覆盖区域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首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工作总结汇报会上,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彦忻在代表企业进行总结汇报时如是表示。 一方面,企业为减少损失仍在消化库存老包装的产品;另一方面,药品不经招标而直接入围和优先使用两环节工作进展缓慢。
长远的效益和眼前的困难如影随形。
成绩工业先行,商业紧跟
定点生产惠及百姓的同时,企业也从中受益。据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良介绍,阿莫西林胶囊占该企业销售收入的很大部分。有定点标识的阿莫西林上市后,销量几乎翻番。
据了解,产品上市3个多月来,有10个品种全部生产入库并陆续配送至医疗机构。截至2月底,产品最多配送到13个省、市,最少的也有两个省。其中,配送最多的阿莫西林胶囊超过1000万盒,目前配送最少的七厘散也配送了近万盒。
定点生产企业深刻认识到协同推进的重要性,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联手推进与商业的合作。“我们决定共同寻找20~30家大型商业作为定点配送商。”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健告诉记者,他们共同制定了定点产品配送企业合作条件,先后开展了9次大型推介,努力优化配送渠道。
“单靠10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充分调动商业的积极性。”唐健表示,配送工作已得到商业企业的响应。大连美罗供应公司、河北科威药业、南京医药股份、上海九州通等已成为合作伙伴。
担忧政策不落实,终端不认可
在企业借市场之手推进工作时,他们还希望实现政府采购。
相关文件明确:定点产品不实行集中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目录供医疗机构采购,但各地落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对定点生产文件精神缺乏了解,导致定点产品在许多地方仍被要求与其他品种一样进行招投标。目前,只有部分地方将定点产品不同程度地纳入采购目录:在山西、内蒙古和广西,定点产品入围全省各级采购目录;在云南、山东和石家庄,定点产品入围新农合、社区采购目录;在重庆和沈阳,定点产品入围社区用药采购目录。另外,由于宣传不到位或利益使然,定点产品在终端的认知和推广目前还面临较大困难。
一位参会人员在今年春节期间走访了深圳6家药店,其中一家是社区定点药店,发现没有1家知道定点产品,也没有定点产品在销售。王志良在对药店的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利益原因,一些店员会强力推荐比定点生产价格贵很多的不知名企业生产的阿莫西林。华北制药一项调查显示,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对定点政策不了解,对定点标识认知度低。
刘彦忻分析指出,一方面,在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前,以药养医的现状尚难打破;另一方面,由于定点产品的价格同比定点前进一步下降了,可分配的利润更加微薄。未实行零差率销售的医疗机构的利益也在降低,定点产品难得青睐。
令企业忧心的是,由于在“优先使用”环节没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终端使用量不足,配送规模无法保证,导致商业关注度下降。定点产品通过简化包装、统一配送等措施,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而发改委核定的定点产品定价,比原定的最高零售价又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比如阿莫西林胶囊由原来的8.5元/盒降到3.7元/盒)。生产企业除了简化包装外,就得靠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而由于定点产品本身就是微利,让利于商业的部分有限,让定点企业普遍感到压力。
出路扩大影响,共同推进
中国有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定点生产企业只是很小一部分。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力,是10家企业共同的看法。
来自北京双鹤、常州制药、成都第一制药的负责人一致认为,10企业的力量太单薄。北京双鹤药业总裁李昕表示,从品种数量上看,目前的品种还太少,企业影响力不够(尤其在制剂领域影响力不够)。李昕建议扩大品种数,增加定点企业数量。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昭华建议各地卫生、药监、工商、物价等部门联合成立定点生产办公室,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在尚未出台有效政策监督和激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定点产品的前提下,加强宣传尤为重要。通过宣传,使百姓了解定点产品和相关政策,主动要求使用定点产品,促进定点产品在终端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宣传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想法。
SFDA副局长张敬礼在总结会上表示,定点生产对于企业是机遇大于挑战。他要求企业要切实尽到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努力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要求定点生产品种不追求价格最低,但要追求质量最好。SFDA也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将此项工作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推向前进。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