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摔伤骨折住院期间总共花了3万块钱,第一次给我报销了1万元,第二次又给我送来1.3万元,我总共才花了7000元,要是没有合作医疗,我这病是真没办法看啊!”2月24日,东陵区祝家街道火牛村农民李淑珍一唠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就止不住地打开了话匣子。据了解,今年东陵区为进一步解决农村特困居民就医的实际困难,对患有大病的参合农民,在第一次补偿的基础上,拿出143万元,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第二次补偿,时下已完成530名大病患者的二次报销。 如今,在沈阳,新农合以其强大的辐射力,为广大农民送去温馨和健康。
“六增一降”农民就医不再难
在记者的视线里,沈阳新农合的最大亮点就是“六增一降”,请看:
——参合农民稳步增加。去年该市参合农民比2005年启动新农合工作时增加了35.48万人,达到220.7万人,参合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95.85%,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的氛围已经形成。
———政府投入稳步增加。在参合农民人均缴费10元不变的条件下,由2005年试点初期的人均30元,提高到2006年的人均50元标准,去年达到人均60元标准。2008年,沈阳市政府已确定农民筹资标准120元。新农合实施三年,参合农民筹资标准翻两番,为提高农民待遇,推进新农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销封顶线再增加。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2005年为3000元,2007年达到1.5万元,是三年前的5倍,全年达到封顶线补偿的参合农民435人,部分地区二次补偿最高封顶线达到2.8万元,缓解了农民当年因病致贫、返贫的压力。
———参合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增加。参合农民住院人均补偿比例2005年是23.06%,2007年提高到32.87%。补偿比及补偿费用的提高使农民获得了更多、更实惠的医疗服务。———参合农民住院受益面增加。2005年该市参合农民住院率由1.27%提高到3.61%,增加了2.34%。农民的就医需求有所释放。
———农村特困居民住院补偿比例增加。农村特困居民住院人均补偿比达到87.4%以上,住院率达到4%,实现了“零起付”,农村特困居民成为医疗保险中获得补偿比例最高的群体。
———参合农民住院次均费用下降。农民平均医疗费用2005年平均4300.49元,2007年下降到3744元,平均下降556.49元,医疗费用下降,使农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农民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据记者了解,近3年来,沈阳市采取政府增大投入力度、健全新农合制度等措施,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新农合为基础,全力解决特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明显成效。
政策保障农民受益程度最大化
沈阳市将新农合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克服资金困难,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了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还应指出的是,科学制定方案,确保资金全部用在农民身上,也是保证新农合健康发展的基础。
强调政策,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工作的若干意见》、《沈阳市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全面调整新农合政策。取消家庭账户,实行门诊与住院统筹的统一模式,将资金的25%作为门诊统筹,75%为住院统筹,扩大了农民的受益面,使农民小病在门诊,大病住医院;下调了起付线,上调了报销比例,提高封顶线,使参合农民受益程度最大化。
实现当年基金“零结余”。去年,新农合的工作重点既放在了资金合理使用方面,也放在了资金的全部支出方面。沈阳市委、市政府将当年基金“零结余”作为绩效考核的第一重点,要求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并全部用于农民医疗补偿,不得挤占挪用。据统计,去年该市新农合基金首次支出率达到87%。各区县通过精心测算,批准通过了二次补偿方案。目前,用于二次补偿资金全部拨付到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支出户,去年新农合社保基金专户资金已经实现了“零结余”。
管好每一分钱,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沈阳市下发相关文件,对全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自查,历时2个月的检查,共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62个,通报批评5家,警告6家,限期整改6家,罚款6家,总计罚款22.8万元;处罚村卫生室2个,1个取消村卫生室定点资格,退还已套取的资金4534元;1个暂停村卫生室定点资格3个月;扣除部分垫付资金共计6479元,返还过度医疗消费不合理补偿资金40多万元。
规范财务制度,对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调整了不符合工作要求的财务人员,经办机构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坚持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重点部门的公示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入户访问农民群众,了解公示情况,对未及时进行公示的单位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失。
“衔接”配套特困农民就医无忧
去年2月1日,沈阳市正式启动了农村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这一制度的铺开无疑为特困农民家庭带来了福音。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来,沈阳新农合制度与这一制度实现了全面、有机衔接,让农村特困居民病有所医,应治尽治,应救尽救。全市累计救助3.4万人次,其中门诊29150人次,住院4857人次,住院医药总费用1017万元,报销补偿789万元,其中住院医疗救助补偿387万元,医疗机构减免53万元,医疗机构让利47万元,人均补偿比例达到87.4%以上。实行“六减一免”政策。农村特困居民看病免收挂号费,减半收取诊察费,进行CT、MRI及彩超检查、住院治疗的床位费、手术治疗费在规定服务中原价格基础上按80%收取。鼓励和指导定点医疗机构让利,医院根据情况在各项费用中进行减免,以减少特困居民的自付比例。
值得指出的是,沈阳市积极改变医疗救助模式,全面实现了“事前救助”。
为了让农村特困居民真正敢看病,能看病,定点医疗单位下到村屯农户家进行健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农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直接垫付4笔费用:合作医疗补偿金、特困医疗救助金、政策性减免资金和医疗机构让利资金。特困农民只需承担由个人承担的一小部分费用,大大减轻了特困农民的就医负担。变“事后救助”为“事前救助”,使一部分没钱看病的特困居民能够接受医疗服务。
信息来源:东北新闻网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