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还是贫困
如果贫困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得了重度抑郁症,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长期以来,抑郁症和焦虑被视为“富贵病”,一直困扰着西方发达国家人群。但最新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普遍存在,年发病率高达20%。 对于极度贫穷的人群而言,这类疾病同样需要引起注意。严重抑郁症可以像疟疾等疾病一样使人致残。
印度人口超过10亿,但却只有不到4000名的精神科医生(仅为美国的1/10),且多集中在少数城市。因此,大多数印度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治疗,尤其是在贫穷的农村地区。目前发展中国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存在着巨大缺口,80%~90%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根本就得不到治疗。如果为此增加上千名精神科医生,需要大量财力和多年的努力,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很难实现的。目前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扩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范围?
果阿应该算是印度较为富裕的地区,以其美丽的海滩闻名于世。即便如此,这块美丽土地上的300万居民大多数每天只能赚取几美元,根本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贫困可以导致酗酒、家庭暴力以及难以排遣的压力,这些都会引起抑郁和焦虑。在果阿,政府诊所的医生们基本上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注目“果阿计划”
“果阿计划”采用非医学工作者治疗精神疾病,目前已经有近2000名病人接受了治疗。
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精神病学专家Vikram Patel博士在印度开展了“果阿计划”(Wellcome信托基金支助)。该计划于2005年启动,共招募了12名非医学专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6名作为“健康助理”接受了1周培训,另外6名作为“健康顾问”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最后他们被分派到印度西部果阿邦下属的的6个村镇卫生诊所。相对而言,该项目所需费用较少,且不需要众多医生,有望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精神卫生治疗现状。
每周5天时间,健康助理负责心理干预项目的初诊,他们主要接待除孕妇、未成年人和急诊病人之外的患者就诊。一旦确认病人患有某项心理疾病,该病人会立即被转诊到健康顾问那里,健康顾问可以让患者了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谈话、瑜伽等治疗,还可以使病人得到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之后数周里,患者要定期回诊所接受随访。初诊一般需要半小时,在此之前很少有病人在初诊后就能转到精神科医生那里。
Siolim村庄的卫生诊所是“果阿计划”的第一步。Siolim是一个以捕鱼和耕种为主的村庄。因为贫困及医疗资源的缺乏,抑郁症和焦虑患者在当地诊所中几乎得不到关注。忙碌的医生和护士们会重点观察诸如小儿腹泻、外伤、心脏病等疾病。而病人会对精神疾病感到耻辱和恐惧,他们不愿意讨论自身问题。去年,两名工作人员来到此地,负责诊断和治疗饱受抑郁症和焦虑症煎熬的患者们。
“果阿计划”并非首次采用非医学工作者治疗精神疾病,但其规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近2000名病人已经接受了治疗。为了确定该项目的是否确有其效,Patel博士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项研究将于2010年结束,如果结果证明“果阿计划”是有效的,可能会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尝试该计划。
让更多人受益
如果这项计划能在印度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那么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将受益。
印度民众对精神疾病仍然存在强烈的耻辱感,因此大多数患者对于治疗存有戒心。为了最大限度地缓和患者的情绪,诊所工作人员尽量不对患者使用“精神疾病、抑郁、焦虑”之类的字眼,而是采用“紧张、压力”等词汇进行表述。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患者的最佳倾诉对象。由于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无法释放他们的顾虑和压力,因此谈话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西雅图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精神科医生Greg E. Simon博士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精神健康问题。他认为,与干预措施昂贵的心脏病和中风不同,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较为简单。许多研究表明,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谈话疗法和抗抑郁药将会显著改善病情。帮助抑郁症患者缓解病情的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能够诊断和治疗患者的人员,这些人员只需要接受技术含量较低的培训即可胜任。如果这项计划能在印度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预计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将会受益。这样的前景值得期待。
不错的尝试
本文所介绍的印度试验值得许多国家学习探索。
众所周知,忧郁症、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患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由于遗传、环境、裁员、情感等多重因素,社会上不同背景的人都会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困惑。对于其中的某些人,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和治疗的话,症状会越演越烈,甚至失去控制,酿成大祸。
在西方社会,心理医生及诊所相当普及,医生配置也比较合理,百姓也习惯于接受心理医生辅导或治疗,并得到政府或保险公司的补助和支持。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国家,情况不容乐观,不仅专业医生极少,政府经费有限,百姓也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即使想看医生,也付不起医疗费用。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健康政策的教授Ronald C. Kessler博士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调查,他发现,精神疾患引起的工作日损失比癌症、心脏病和背疼等引起的工作日损失要严重得多。在贫困国家,80%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患者得不到治疗,即使在富裕国家也有35~50%的患者未能得到妥善治疗和照料。他提出,治疗和照料心理疾患和神经病患者不能仅仅依靠专科医生,还要有家庭医生、草药郎中、教士和萨满(氏族与部落的精神领袖)的参与和配合。完全依赖于专业医生,从财务上和人力资源配置上讲,都是不现实的。
利用简短的培训,让非医学类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上岗,在基层开展心理障碍辅导和咨询,不失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措施,对于防范精神疾患的恶化和负面影响扩大化很有帮助。
据了解,中国每10名公民中,就有1位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无论富贵贫贱,人人都有烦恼,需要有地方发泄,更需要有人安慰辅导。但中国人素来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不愿意向周围人透露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痛苦,日积月累,很容易铸成家庭悲剧或引发大祸。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特别欣赏此文所描述的试验项目,效果不仅可喜而且可行。如果能够得到各国政府支持和推广,天下人之“心病”或许有许多可以防治或减缓。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