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首次放假,人们因此拥有了一个“小长假”。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体现,也和人们越来越重视休息福祉有密切关系。
经过多年“黄金周”,如何给人们建立一种更加平和、放松的休假制度,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取消“五一”黄金周,将之分解到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便是这种思考后的一种尝试。与此相对应的便是,如何完善我们的带薪休假制度,以最大化的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对休息的正当需要。
可是,在诸多的讨论和建议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节日休息和带薪休假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对于劳动者可能更迫切的休息需求———病假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管理中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分配原则简单化理解,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病假的管理制度严格的颇为苛刻,相对于节假日和年假的带薪制,病假却是连基本工资都可能要扣减,的确显得不大“仁爱”。
当前,中国的医院中普遍存在这样两个不正常的现象。一是门诊输液的病人特别多,另一个则是到急诊看普通疾病的特别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都与我们的病假制度有关。
一般的疾病,只要不涉及严重的胃肠损伤,一般不需要输液,但我们国家的许多病人却热衷输液,为什么?因为“输液好得快,能让症状消失的快一些”。且不说这样的观点对不对,这种对疾病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也缘于我们的职工因为不方便休病假的事实,他们只好寄希望在猛药上面,尽管多数的感冒一类的疾病,甚至可以不用吃药就能痊愈。
医院的急诊,本身是用来服务急诊患者的。但我们的很多病人,因为白天忙工作,只好利用非工作时间来看急诊,这不但导致我们很多医院因病人闲杂而导致“急诊不急”,还使得很多医院的急诊因业务面过于杂乱,而逐渐退化为“万金油”,失去了急诊的本色。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如今很多医院不得不开设夜间门诊,节假日门诊来为患者看病提供方便。这些医院的做法自然是体现了对患者的责任意识,但同时也打乱了医院的正常运转顺序,加大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疾病贵在早治疗,早调养,但当前的病假管理制度,无疑培养了很多人小病不规范治疗的习惯。这对于整个社会其实是很不利的,因为普通的感冒而输液,不但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影响患者健康。因为小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迁延成慢性病甚至大病,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更是得不偿失。
因此,建立完善的病假制度,合理调整病假期间的薪酬,保证人们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很轻松地休病假养病,其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这需要科学确定病假的时间和类型,比如职业病、常见病以及重大疾病,可采取不同的薪水福利标准。
相比于人们对休闲、旅游等假期的需求,合理安排病假,显然也是一种基本的权利要求,比年休假、黄金周、小长假更有现实意义。
信息来源:新京报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