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400万人患有食物过敏症,在英国有100万人食物过敏反应严重。美尼尔氏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都可能因食物过敏而导致发病。随着食品工业扩大化、食品工业国际化,食物来源越来越复杂,加工合成的食品越来越多。 今天,视点新闻关注一个食品安全无法回避的话题——食物过敏,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吃进一粒花生米有可能致人死地,而致死的原因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呛进气管所致,而是过敏反应。食物过敏——一个国内食品工作者研究甚少、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与食品安全——一个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今天不期而遇。
食物过敏尚未引起重视
据我国在食品领域最早研究食物过敏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文通介绍,我国每年仅在协和医院门诊就医的食物过敏患者就达1.5万人,因食入一粒花生米而致死的就有数起。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中有20%是由花生引起的,北京地区约有4%的食物过敏患者对花生过敏。
随着食品来源的多样化,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加工合成的食品越来越多,但至今为止,我国食品工作者对食物过敏研究甚少,相对而言,食物过敏主要研究者是医学人员,而他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如何治疗过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工业的发展必将与国际接轨,开发低致敏性食品势在必行。如果食物过敏不纳入相关的法规加以管理,就不利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食品安全大局。”薛文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
记者了解到,2007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审议通过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08年9月1日正式实施。但《规定》对食品标识的标注内容只要求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要求标注食品的配料清单,但没有要求对可能引发过敏的食品标注警示标志,而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以法规的形式要求必须加入警示标志。
薛文通告诉记者,食物过敏是食品安全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0多年前食物过敏就已成为美国学者关注的问题。1988年和1992年两大医学学术杂志刊载了即时型食物过敏的研究报告,引起了美国FDA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所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主要是食品污染、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GMP和HACCP,食物过敏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尽管食物过敏没有食品污染问题那么严重和涉及面广,可一旦发生,后果相当严重。
食物过敏人群与危害
食物过敏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皮炎、哮喘、腹痛和腹泻等多种症状,严重的可导致休克。还有不少意想不到的疾病与食物过敏有关,像美尼尔氏病,因为食品过敏导致的眩晕占50%。此外,偏头痛,常见致敏食物有牛奶、小麦、猪肉、鱼类和蛋类等,吸入物有尘土、动物脱屑及花粉等。
薛文通说,由于各民族的遗传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食物过敏的致敏几率不同,反应症状也各不相同。目前,引起过敏反应的90%以上是蛋、鱼、贝壳、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八类食物。根据年龄不同过敏的食物也略有差别,成年人常对花生、贝类、坚果和小麦过敏,儿童则对鸡蛋、牛奶、大豆、谷物、花生和坚果过敏。食物过敏原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致敏蛋白质、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澳洲,两岁大的孩子对蛋类的过敏最高达到3.2%,其次是全牛奶达2%,再次是花生为1.9%,而小麦、大豆与芝麻、坚果类的致敏几率几乎相同,但是对鱼和巴西坚果过敏的比较少见;而亚洲的孩子对于这些食物有相似的致敏几率,只是他们对带壳鱼类和海产品过敏比对坚果类食品过敏更常见。在美国,近5%的3岁以下的儿童和1.5%的成人受到食物过敏的困扰,这意味着约400万人患有食物过敏症。英国成人的患病率在1.4%~1.9%,儿童为5%,大约有100万人反应严重。而且,对于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人,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如30%有中度到重度过敏性皮炎和10%有哮喘史的儿童曾对一定食物过敏。日本厚生省过敏综合研究报告显示,35%的小儿和22%的成人都曾患过不同程度的花粉症、过敏性皮炎、哮喘、鼻炎等过敏疾患。在中国,对96例过敏性皮炎的诱因分析发现,其中12.5%是由食物过敏引起的。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曾撰文介绍,食品过敏患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西方学者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过敏性疾病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高于农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过敏性疾病产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给很多国家的卫生资源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开发低致敏食品前景无限
在花生、大豆、坚果等八类致敏食物中,大豆在我国种植广、其植物蛋白消费也较多。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各类大豆制品也是我国老百姓的主要营养来源。因此,要想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并对食物致敏原标签进行监管,就要求食品科学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对本地区的大豆及其制品中致敏原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索这些蛋白造成人体过敏的原因,研究加工方法降低致敏性的可能性。“非常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食品工业者的重视。”薛文通说道。
薛文通告诉记者,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美国仅仅把大豆作为食用油的原料,但现在FDA规定,食品原料中大豆的含量超过1/3以上的食品,可标记为“健康食品”。现在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大豆。日本对大豆的研究较多,对其营养性、生理功能性及加工特性研究非常深入。由于大豆及其制品的高蛋白、独特的营养和加工特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其致敏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足够重视。
在我国,不论是消费者、有关部门还是研究人员,对食物过敏领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食物过敏人群较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吃过抗过敏药后,以后不再接触过敏食品,
故不会再出现过敏症状,因此不去医院就医,所以医院统计出来的过敏人群的数据并不准确,收集到的抗血清也很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大豆致敏蛋白数据库。
“预防过敏症的最好办法是不摄入含过敏原的食品,但目前食品成分越来越复杂,不摄入是不现实的。大豆蛋白因其加工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加工食品中,因此,
要保证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 就要求食品工作者研究一些有效的加工方法来降低大豆的致敏性,
并对脱敏后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薛文通在多个场合都呼吁这一问题。
此外,花生也被广泛添加到各类制品中,不摄入也是不现实的。记者了解到,各国花生过敏患者血清学不同,而我国花生过敏方面的研究很少,我国花生过敏患者比例(占总人口)的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准确报道,相关数据更是缺乏。国内外对花生致敏机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避免食用含有过敏原的食品仍然是治疗食物过敏的应对措施,花生低过敏食品的开发亟待解决。因此,探索合适的加工方式降低花生的致敏性,提高花生制品的安全性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有类似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机制,将给食物过敏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薛文通感慨道。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企业认识到低致敏食品的市场前景,开发出了牛奶、大豆的低过敏食品。在超市,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品牌的低致敏婴儿奶粉已经上市,国内牛奶巨头也在加紧研究低致敏奶粉。而相应的配套法规,比如在食品标签上必须警示含有的过敏食品,一定会促进更多的低致敏食品上市,这也是对过敏人群饮食安全的一项法律保障。
相关链接
食物过敏临床表现
影响食物过敏的因素
根据过敏在临床上的表现,一般分为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及二者混合的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30%,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反应,主要表现为唇及舌部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
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50%,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方面,约占此类过敏的80%,主要包括荨麻疹、慢性湿疹、瘙痒症、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在神经系统方面主要表现为偏头痛或过敏性全头痛,在呼吸道方面表现为支气管哮喘。有研究指出食物是诱发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化系统及非消化系统混合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20%,较常见的过敏反应有腹型荨麻疹和腹型及关节型过敏性紫癜。
影响食物过敏的因素
1.食物品种:决定食物过敏的首要因素是食物本身。致敏食物是引起食物过敏的直接诱因,或称激发因素,各种食品的致敏性是不相同的。
2.食物食量:食物过敏的程度与进食的量有密切关系,食物抗原只在积累到一定阈值时方引起发病,症状的轻重与食量的多少往往成正比。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父母中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食物过敏患病率为30%~4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患病率则高达60%~80%。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病人间可以出现不同的过敏症状,轻重也相差悬殊,最严重的食物过敏甚至可以引起休克以至死亡,而绝大多数食物过敏则症状相对较轻。
4.病人的个人体质:同一病人对同一食物在不同时间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病人当时的健康水平、精神状态、睡眠情况等均可对过敏反应的轻重缓急产生一定的影响。食物过敏患者如在怀孕期间摄食含有可致敏食物的膳食,其新生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增加。早产儿由于免疫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食物过敏。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