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调查显示: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

调查显示: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

  发布日期:2008/4/14 13:39:31


       竟然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从19岁开始回升,到75岁之后随身体衰老而迅速下降。
    
       这项最新出炉的调查,首次较为全面地评估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主持该调查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首次自主研制了适合我国人群、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调查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共发放问卷18000份,回收16813份,有效问卷14798份,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心理咨询服务缺口巨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环境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标志。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不容乐观。受试者中,仅15-18%心理健康状况为“好”;有近20%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差”。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的心理健康疏导乃至治疗。调查还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可获得的服务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有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青少年心理健康处“谷底”
    
       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16-30岁之间会形成一个“谷底”。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30岁后上升趋缓,直到老年阶段(55岁以上)。
    
       研究小组分析“谷底”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
    
       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下滑
    
       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在75岁前保持平稳,75岁后由于日常认知功能的下降,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
   
       研究显示,影响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等。其中经济收入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有益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信息来源:文汇报

本站编辑:张静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麝香追风... 橡胶膏... 甘肃 基... 2022-03-17
注射用尖... 冻干粉... 江苏 2018-04-13
卡托普利... 缓释片 安徽 2015-07-29
拉莫三嗪... 片剂 天津 医... 2021-06-16
丹参颗粒 颗粒剂 广西 2016-11-09
重组赖脯... 小容量... 陕西 2012-06-29
射麻口服... 合剂(... 广西 2016-07-01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