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立夏”。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虽然刚刚过去的周末有大雨降温,但今天北京的气温仍会达到28℃,炎热的夏天就要来临了。
立夏之日,傍晚的星空可用16个字概括:“北斗上升,狮子临空,双角东守,猎户西行。”意思是北斗七星已经挂在北天的高空,狮子座升入了正空,是观看的最佳时机。代表东方苍龙的大角星和角宿一星,仍旧守护着东部的天空,而冬天的代表星座——猎户座正处在西方地平线上渐渐地隐没下去了,星空已悄悄换季了。
“元宵汤圆中秋饼,端午粽子重阳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以饮食文化为甚,大凡节日,必与饮食有关。单就立夏,神州各地便有不同的饮食风俗。
在我国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吃李子的习俗。槐豆,别名蚕豆、罗汉豆。立夏时节,槐豆普遍成熟。民间传说认为,吃槐豆可以壮腰补肾,插秧、耘田时不会吃力。将干槐豆炒熟食用,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中非常普遍,人们认为食之可健身固齿,尤以儿童、青年为宜。立夏这天,江南很多地方会将烧熟的蚕豆串成项链,让儿童带着出门吃。民间还有立夏食李美颜的说法。《月令粹编》说:“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就是说: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能青春长驻,称为“驻色酒”。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或有元麦、蒜苗为其一);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头为其一);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或有鲳鱼、黄鱼、银鱼、子鲚鱼为其一)。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指立夏日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俗称立夏为“疰夏日”,“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江浙两湖一带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承认,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因此,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有了这样的传说,在立夏这一天小孩悬挂着“鸡蛋络”,到处约伴挑战——碰鸡蛋,或将烧熟的蚕豆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随时可吃,立夏节日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在湖北黄冈等地,有“一年除夕,半年立夏”的说法,在这个广为重视的节日里,当地人还要吃俗称的“地菜花(荠菜花)煮‘囫囵蛋’(整鸡蛋)”,这其中也有祛瘟防病的寓意。
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称人”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旧时,每到立夏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用大杆秤“称人”。成人、大孩子可以握住秤杆上的秤钩,双足离地;婴孩、儿童可放在箩筐里称。给孩童称体重,有时“悄悄”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称时,秤砣只能从里往外捋(表示增加),不可从外往里捋(表示减少),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称毕,各人牢记自己的重量,次年夏称可作对比。
在我国古代,立夏节气过后,人们的户外活动就逐渐丰富起来。从汉代起开始就有了“掷箭”“掷卵”等民俗活动。在江浙地区,若立夏之日,天气晴朗,会游泳的孩童还得下河洗澡,传说这样这一年游水腿肚不会抽筋。湖北、湖南等地还有“立夏翻晒”的习俗,若天气晴朗,家庭主妇都会在这一天曝晒被褥、衣服等物。
信息来源:中国农大新闻网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