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部规定,整个医院病床和护士之比应当达到1∶0.6。以此标准推算,上海至少需要6万名护士,而据最新统计,上海目前在岗护士总数为4.67万,短缺1.33万人。
俗话说得好,“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对“救死扶伤”有多重要。而现在一些医疗机构的护士配备未达最低标准,可以讲就是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在缩水。要知道,护士短缺,一些护理工作就得由患者家属或者外请的护工来完成,有些护工还承担了部分治疗性的护理工作,这就使护士应履行的观察病人的职责化为虚有,无疑给医疗安全带来不少隐患。
就此,于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这一天开始施行的《护士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护士的数量不得低于卫生部规定的标准;没有达标的,自条例施行起三年内必须达到,否则将受到法律处罚。但仅靠相关处罚措施就能缓解护士短缺的现状吗?笔者认为未必。原因不言自明:护士待遇偏低使得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望而却步,已经从业的人流失严重。目前医院所“流行”的“重治疗、轻护理”的错误做法,也让从业人员没有职业归属感。其结果自然是“护士荒”愈演愈烈。可想而知,即便医院可以为应付检查而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招到护士,但也只能应付一时之缺;有关方面处罚再严厉,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护士短缺,不应止于处罚。相关管理部门应在提高护士待遇、纠正目前医院的错误做法上多下文章。唯有如此,“护士荒”才不会成为“国际护士节”这一天的沉重话题。
信息来源:东方早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