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以来,众多的医护人员冲锋陷阵,壮举与爱心令人感动。尤其是护士,以女性居多,她们以柔弱的身体完成繁重的救护任务,实属不易。 然而,这样一场爆发在“5.12护士节”的大地震,却考验着中国的护理。有护理学界专家不无担忧的表示,中国护理学发展历史欠账太多,我们习惯了护士的打针发药工作,忽略了护士的专业素养。护士在灾害面前的救护作用应该更大,更关键。
首先是灾难护理学和专业急救护士的缺乏。急救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弱项。我国只有急诊医生和急诊科护士的概念,急诊科护士归根究底还是按照急诊医生的医嘱开展工作,独立性救护工作较难开展。而国际上急救护理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急救护士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类专科护士。不但有的国家授予急救护士急救药品的处方权,甚至英国还规定,急救护士可以拥有包括放弃抢救等在内的很多自主权利。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在灾后的救援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在灾害护理方面也开始有了新的动向,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势头很好,灾区人民可以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专业救护。日本有专门的国家级灾害救援队,这个组织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护理人员占了最大的比重,灾害护理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第一个进入我国实施救援的国家的重要原因。胡总书记访日,提出要“以日为师”,在灾害救护领域,我国确实要虚心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学习。
其次是公共卫生护士的缺乏。公共卫生护士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专业的公共卫生护士很少。“大灾之后防大疫”,地震灾害之后的防疫工作任务艰巨。作为专业的公共卫生护士,她们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流行过程、防治方法、护理诊断、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知识,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加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对于易感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对于已经染病的患者,能够在做好自我防护,防止疾病蔓延的前提下实施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正常情况下,以社区为主要工作地点的公卫护士,能够起到宣传防病知识,做好社区传染病统计,对高危人群实施提前干预等工作,在公卫护理方面,我国的护理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是心理护理的缺失。地震发生时,震区人们首先是在心理上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冲击,进而陷入一种罕见的情感危机中。强烈的地震摧毁了人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空间世界,使人们生存空间突然压缩和彻底改变,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间归属感,感到一种生存威胁,表现出一种极度慌恐和不安,求生的欲望压倒一切。因为亲人遇难,而在心理上-精神上陷入了极度悲哀,对生活、婚姻等看法上发生变化。地震导致终生残疾的人们,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等等。因此,地震造成人的心理-精神伤害,在医疗救援中不能忽视。心理疏导是护士的法定职责,护士应该在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过程当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实施心理疏导和呵护。然而我国,近几年才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学教育,能够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的护士所占比重偏小,难以实施到位的心理护理,不能不说是中国护理的一大缺陷。 (心理护理解“心病”)
第四是男护士短缺。 男护士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往往较女护士有自己的优势。如力气优势,在抗震救灾中男护士的力气显然要大于女护士,搬运病人也比较方便;再如体力的持久性,地震发生后,许多病人需要马上手术,手术量很大,医护人员需要连续作战,女护士往往吃不消,男护士则能更长久地站立。再如胆量,面对惨烈的灾情,有些年轻的女护士一下子很难从恐惧中脱离出来,会影响救援工作,而男子汉的胆量显然要大许多。另外男性在逻辑思维、快速反应、协调能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很适合于开展急救工作。在中国的护士队伍中,男性比重远远达不到1%,他们的确是凤毛麟角,除了精神病院和一些专科医院有少数男护士外,综合性医院很难觅见男护士踪影,更不用说基层医院。而在国外,情况则大不相同,如1999年澳大利亚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就达到8.7%;2000年美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5.4%; 2002年英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0.21%。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是女护士,她们用柔弱的身体支撑生命的奇迹,确实令人感动。我们也呼唤更多的男护士加入到护理工作者队伍中来。
最后,祝愿地震灾区的人们平安!向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新闻记者以及所有的救援人员致敬!
信息来源:搜狐博客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