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告别痛苦和愧疚 给颤抖的双腿一把心灵拐杖

告别痛苦和愧疚 给颤抖的双腿一把心灵拐杖

  发布日期:2008/5/22 8:08:46


     慕行3天的举国悼念,寄托了我们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死者安息”的哀思,同时发出了“生者坚强”的祈福。

  物质家园正在重建,心灵的家园也需要重建。灾害突如其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作为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除了身体的创伤之外,心灵同样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

  地震之后,都江堰市聚源中学24个班级的学生大多被埋在废墟下,操场上排放着遇难师生的遗体,已逃生的孩子就站在不远的帐篷外面,那一双双惊恐的眼神宛如一堆堆凄凉的废墟,看上去同样触目惊心……

  一个灾民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心灵上的恐惧,以及失去亲人之后的痛苦和愧疚。灾难中,人们难免会出现思维、情感、行为三方面的剧烈波动。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回闪、重复体验的创伤性回忆和经历。这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当事人就很容易产生无助、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尤其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幼年时期得不到医治,将会给他们带来一辈子的危害。

  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10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卫生部应急专家委员赵国秋认为,对于许多经历了灾难或灾难中的幸存者,心理危机干预好比一根拐杖,成功的心理干预,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如同下山时腿累得发抖,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应该看到,汶川大地震不只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考验着我们,还在技术上对我们的救援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援助,是一种精神的支撑,是一份心灵的抚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不但是救灾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更是社会温暖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彰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的政府对灾后心理干预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危机心理干预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广度和技术力度上还显不够。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制定一个长远高效的心理干预机制生成规划,培育更多的心理医生参与到心理干预事业中去。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民间成立更多的心理辅导专业组织,以弥补国家力量的种种不足。

信息来源:四川在线

本站编辑:张静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曲匹地尔... 素片 广州军区 2014-10-28
拉米夫定... 胶囊剂 江西 2017-08-30
乳酸亚铁... 胶囊剂 黑龙江 非... 2018-11-05
丁苯羟酸... 乳膏剂 福建 2016-03-07
妇康宝合... 合剂 陕西 2018-12-22
咽炎片 薄膜衣... 宁夏 2022-05-27
天麻钩藤... 颗粒剂 福建 2016-03-0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