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在河北廊坊隆重召开。图为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SFDA副局长张敬礼,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高金浩,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副所长、本报总编辑陶剑虹等为2007年度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授牌。 逆境是强者的晋升之阶。在宏观环境经历起伏之后,中国制药企业积蓄的力量正在释放。
5月18日,第三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在河北廊坊揭晓。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称“南方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行业整体回暖背景下,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百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954亿元,在制药工业领域整体的集中度接近40%。其中,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药集团位列制药百强三甲。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榜单整体看,在传统制药巨头稳居前列的同时,一大批规模中等、销售高速增长的企业紧随其后,构成了百强企业中强大的“中间势力”,凸显了正在崛起的第二代药企在中国医药经济中的影响力。
“中部”崛起
本届制药工业百强年会的主题词是“更高、更快、更强”,实际上也体现了新一轮制药百强企业所呈现的新特点——与前两届相比,去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更高、增长速度更快、综合实力更强。
南方所通过汇总企业各项运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百强企业合计销售收入19,540,684万元,同比增长20.25%,比2006年10.08%的增长率多了10.17个百分点。2007年进入百强的企业规模底线已接近6.5亿元,较上年第100位企业规模增长14.05%。百强整体运营情况相对较好。
百强整体良好的表现亦促使体现行业运行效率的集中度指标进入稳步提升通道。通过计算,在制药工业领域(五大子行业),百强的整体集中度达39.62%,比2006年上升0.53个百分点。特别是,前10强企业的合并占比提升了0.44个百分点,已达13.14%,成为总体产业集中度提升最明显的一个群体。
百强整体表现抢眼之下,本届排行榜反映出的典型现象是:中小规模的企业迅速成长。正如南方所副所长陶剑虹所描述:“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正在使百强榜销售规模及效益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
比如,从百强企业销售看,规模2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计29家,比2006年多7家,比2005年多13家。大部分企业规模在20亿元以下,有71家。也就是说,2007年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多数集中在10亿~20亿元间,在百强中对应约占30~71位,数量上比2006年多了12家。
进一步观察各区间段的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可发现,百强榜中增长最快的区间是第31~40位的企业,达51.06%。若以2007年五大子行业销售收入19.08%的增长率为参照,第31~50位的企业增长均大幅超出该比率,是百强中平均增长最快、位次提升较多的企业群体。
对照百强排名,处于这个区域的企业恰是近年来行业内颇受关注的后起之秀。
一如创新研发做得有声有色的恒瑞、先声等;中药创新殊途同归却各具特色的康缘、宛西等;坚守低端市场、挖掘蓝海潜力的辅仁、蜀中等,他们中的一些甚至已然跻身“快”、“强”公司行列。
陶剑虹指出,这些企业的成长为百强注入了更多活力,预示着中国医药经济运行的潜力。但于企业而言,群雄并起意味着竞争更趋激烈,不进则退,最终能否脱颖而出,对企业的内外功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强者的基因
问题是,保持企业稳定运营已是巨大挑战,更何况要让企业保持较快的速度发展并持续壮大。数字只反映现在,不代表未来,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公理。就如业内一位资深企业家曾经感慨:“所谓世界500强,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世纪末已经没剩几家了。”对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更是如此。
目前,衡量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有多种。从定量角度看,企业须同时达到“收入的高成长性、资本汇报的高盈利性、行业趋势的高前瞻性、股东回报的高持续性、利润和股价增长的高稳定性”才能被视为高绩效企业。要做到这些,根本在于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陶剑虹指出,通过结合百强企业的发展看,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模式总体主要包括国际化、资本扩张、一体化、成本领先、品牌领先、多元化、专业化、供应链延伸等。尤其是资本扩张和品牌打造,是近两年医药企业较热衷的战略选择。
她具体分析称,在资本扩张上,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制药行业的资本,活跃程度都很高。2006年以来,医药行业内热钱涌现,并购、投资不绝于耳。这对于医药企业将直接产生四方面作用:改变成长方式;拉动结构重组;引发竞争力的消长;改变价值链组合。
在品牌战略上,应该说,已有诸多国内外、业内外案例证明品牌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从立普妥、洛赛克等屹立市场多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到受人关注的拜耳收购东盛白加黑业务,均显示出医药市场竞争终将向品牌竞争过渡的趋势。
不过,就世界医药产业发展实践看,医药企业保持不败的经验还在于卓越的研发战略。但众所周知,这是中国企业的短板。虽然行业中已开始涌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但总体缺乏强大的研发力量的推动,因而集中度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提升并不容易。
综合考量之下,陶剑虹认为,中国医药行业未来能获得存续权并有可能成为行业强者的企业,可能是那些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以及有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资本型新进入企业。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