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无疑是一次考验。地震不仅对灾区造成物质层面的毁灭性打击,更将对灾区同胞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本报特派记者组在地震灾区医院看到,医生们不仅救治灾民身体上的伤痛,还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对他们开展心理援助,全国各地的心理专家和志愿者纷纷驰援地震灾区,帮助创伤心灵重建“心灵家园”。
汶川灾区亟待心理援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胡顺之,参与过多次灾情心理卫生援助,包括张北地震、非典等灾区心理干预。他说,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多次,一批又一批专业的志愿者前去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肯定能达到良好效果。尤其在地震灾难中,孩子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千万莫让他们回忆受灾的瞬间。在医院,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情景:地震中,有一个7岁的男孩失去了母亲,自己也断了一条腿。他没有了往日的笑容,躺在那里不和任何人说话。一位心理援助专业工作者来到他面前,顺手拿起床上一个变形金刚玩具玩,这个孩子不一会儿就加入了游戏。心理援助工作者开始引导孩子,说:现在你很安全,你的奶奶和医生护士在身边。孩子的话逐渐增多,说自己晚上常做噩梦,梦见大灰狼。奇怪的是,孩子从不提他母亲,因为那是孩子心灵上一道很深的伤痕。当孩子不想说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揭他的伤疤。男孩后来主动要求这位心理援助工作者留下电话,说以后跟他打电话说话。
国内不少心理卫生专家提醒说,如果一上来就触碰别人的伤口,只会造成二次创伤。
胡顺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每一个“见证”灾难的人,包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某一程度上的受害者。这种创伤会带来比较持久的影响,如果不在灾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错过了这个时间,创伤性的影响就可能会深入到身体。那时候留下的后果就不仅仅是心理的,还有生理的,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克立对记者说,心理干预志愿者到灾区首先应该帮助灾民表达、宣泄恐惧和悲伤的情绪。治疗师工作的重点,就是刺激他们的生存欲望。另外,直面悲剧的救灾官兵也是需要心理治疗的人群。目前,从中央到各省市的心理卫生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正分批分期陆续奔赴汶川地震灾区。
灾区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员
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安慰的话当然需要,但一两句安慰的话语不等于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应该是系统的、专业的、长期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专业工作者整理的资料,提醒大家面对灾难幸存者时,什么“要说”与什么“不要说”。其中“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是要说的;“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你会走出来的”,“不要哭”等等不要说。
国内心理分析学博士生导师,也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分析师和治疗师申荷永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治疗方法。因为需要心理援助的人数众多、时间紧迫,不可能进行个人对个人、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因此灾后一个月内的心理治疗以团体为主。人们被分成20至30人的小组,由心理治疗师引导深呼吸、放松、关注身体的某一部分。当身体放松下来的时候,一些储藏在身体里的创伤、悲伤就释放出来。接着,治疗师利用沙盘游戏、绘画,或是一些沙具,让大家开口表述。沙盘游戏是给你心灵深处一个传递和表达的机会。无法言说的痛苦在心理学过程中表达了,人的躯体症状就会缓解。最后,治疗师会引导大家做心理重建,大家一起点蜡烛,“你会感受到你不是孤独的,我们都是汶川人”。这样的团体治疗过程可能需要做几次,通过反复的放松、表达和重建,巨大的心灵创伤有望被逐渐抚平。
援助灾区重建健康心灵
记者在地震灾区了解到,全国心理卫生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们,正源源不断地奔向灾区展开心理援助,帮助那里的人们重建健康心灵家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名15岁的女孩子左腿截肢,她躺在床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腿短了一截,可是她却认为自己的腿还是好好的。孩子的父母不断地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而女孩子也在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伤心。孩子出现了任性、爱发脾气、心理年龄后退等状况。心理卫生专家们除了开展对团体治疗外,更主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幸存者、参与此次救援的军人、临床医生等,由于目睹地震惨状和压力过大,也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解压。一支心理援助医疗队,为四五百名部队官兵做了心理帮助辅导工作。官兵们刚刚完成救援任务,身心都非常疲惫,再加上看到了很多惨景、惨状,当他们回来以后休息的时候,经常会在眼前像过电影一样闪现这些情景。有时在吃饭的时候,如果看到碗里边有一片肉的话就会反胃或者吃不下饭,必须得过一会儿再吃。心理卫生专家们帮助部队官兵进行了心理帮助辅导,帮助他们将负面的情绪和意象弱化。
胡顺之教授感慨地对记者说,各地都在发起对灾区心理援助活动,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提出大规模心理援助的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
信息来源:人民网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