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聚在了一起,对刚刚发生的地震灾害展开应对讨论。会议中,有关灾情的更多信息不断传来,会场气氛越来越凝重。灾后防疫本是疾控系统职责,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无疑就是一道紧急行动令。 立即提供救灾防病紧急技术支持!快速组建赴灾区的防疫应急队!会议结束,相关准备一一进入程序。当晚8时,中国疾控中心首批待命赴灾区防疫应急队员名单报到了卫生部。
5月12日夜晚,中国疾控中心灯火通明。5月13日,一揽子地震灾区急需的公共卫生技术支持报告即在疾控中心网站推出——《地震后疾病流行风险》、《灾难发生后遇难者遗体处理》、《地震灾区安置点卫生指南》、《地震灾区预防性消毒与杀虫专业技术指南》……与此同时,地震重灾区发生过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名录分别列出,灾区疫情史料及其相关信息进入全面分析评估。
5月14日清晨,中国疾控中心精选的8名专业人员背上行囊,作为卫生部第一支防疫应急队赶往四川,他们肩负的主要任务是参加当地救灾防疫工作,同时进行快速卫生评估,发回信息,供领导决策。这支由流行病、消毒、卫生应急、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小分队抵川后昼夜工作,连夜论证列出了灾区卫生防疫所需物资种类及数量清单,于5月15日清晨报到卫生部。随后,小分队又与四川省疾控中心一道紧急编写消毒物品使用简明手册。很快,一万份指导现场消毒物品使用的小册子赶印出来,分发到救灾现场。
灾后10天手机疫情网络直报开启
在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全国城乡的传染病在线直报网络实时监测着各地疫情。然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四川省14个重灾县300多个疫情直报点几乎完全瘫痪了。
灾后防疫决策,急需前线疫情信息。怎样实施灾区疫情监测?一个企业前来捐献光能手机,令专业人员眼前一亮。光能手机改造后是不是可以在疫情直报上发挥作用?
5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下达任务,紧急开发灾区手机疫情应急报告系统,替代灾区瘫痪了的计算机报告网络。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首先制定了统一的信息标准,全力展开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模块设计开发。信息技术企业的志愿者们也积极加入进来,捐赠手机的企业负责开发专用疫情报告模块,植入所捐赠的手机;另两家软件公司无偿协助开发手机通讯信息收发处理模块、信息解析与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一时间,中国疾控中心内外众多技术力量奋力攻关,不分昼夜。
5月20日,灾区手机疫情应急报告系统开发与测试全部完成。该系统工作方案和使用手册制订完毕,手机个案直报与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成功对接。当日,手机发放和培训小组立即动身赴川,21日凌晨到达灾区,在落石、塌方不断的山路上冒险前行。培训小组每到一地,疫情报告员即被召集起来,领取专用手机,学会操作后立即投入工作。于是,在灾区“关闭了”的疫情监视“雷达”又一一重新运行。
5月22日13时15分,灾区第一例手机报告病例进入了国家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地为德阳市的绵竹市剑南镇临时医疗点,病人是一位82岁的结核病疑似病例。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内,随着工作人员点击计算机,病例电子报告卡立即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电子报告卡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诊断时间等均与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标准报告信息要求相一致。这一天刚好是地震后的第十天。
5月22日,在灾区针对8种疾病症状的监测同时开启。各临时医疗点手机发送的症状监测信息一一进入灾区手机疫情应急报告平台。该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展示,聚集性病例及时进入分析,大大提高了灾区疫情监测的敏感性。
“智囊团”引领科学防疫
灾区卫生防疫千头万绪,工作量大面广,需要科学引领。地震发生伊始,中国疾控中心立即请出当年赴唐山大地震现场防疫的老专家,讲授地震现场科学防疫要领。其后,由40余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快速成立,为国家救灾防病全局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5月19日召开的首次专家组会议上,专家们就地震灾害早期传染病控制、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化学物质泄漏和放射卫生等系列内容一一展开分析,一一提出具体建议。
那些日子,中国疾控中心会议大厅就是专家讲堂。一位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走上讲台,向即将奔赴灾区的防疫队队员传授现场工作经验,指导如何快速评估灾区公共卫生需求,如何科学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如何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
随着救灾防病工作的深入,许多重大决策前的科学评估任务摆在眼前。为回答重灾区北川县城是否需要飞机喷洒消毒的问题,5月23日,中国疾控中心参加过多次重大灾害处置的老专家专程飞赴四川,会同当地专家实地考察,提出了不宜实施飞机喷洒消毒的理由,并对灾区消毒中存在的消毒不足和消毒过度两类问题发出了特别提示。
灾后发生肠道传染病的风险较高,其中霍乱为甲类传染病。对于在灾区开展霍乱疫苗接种的建议,5月3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组织北京成都两地专家召开电视电话论证会。中国疾控中心高守一院士等专家,根据对我国霍乱致病因子与四川灾区环境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四川地震灾区不具备霍乱病菌广泛存在的环境,不宜开展大面积霍乱疫苗接种。高守一院士等专家的意见被采纳,大面积霍乱疫苗接种没有进行,霍乱疫苗只作为储备疫苗。
一个多月来,中国疾控中心在派出数百名中青年防病救灾队员到灾区一线奋战的同时,也不断派出老专家深入灾区考察调研,查找灾区卫生防疫隐患,及时报告给卫生部和当地政府。
“帐篷实验室”前线立功
在卫生防疫中,实验室检测是及时准确实施应对措施的前提。5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防疫应急队进驻重灾区茂县。当地实验室严重损坏。有着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队员们冒着余震和房屋倒塌的危险,冲进茂县疾控中心、茂县人民医院、茂县中医院,在废墟里挑选每一件尚能使用的仪器和试剂,两个小时抢救出了4辆小卡车的仪器和检验试剂。继而,迅速制订了灾区医疗点疾病症状监测应急方案和筹建实验室计划,向中国疾控中心总部报告了开展实验室工作所急需的快速检测设备。中国疾控中心立即安排专人携带设备,赶赴茂县。
5月24日下午,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助下,实验室用电问题解决了。傍晚,队员们冒雨搭建帐篷,灾区第一个“帐篷实验室”在雨夜中诞生!
5月25日凌晨,“帐篷实验室”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监测灾区群众的饮用水卫生状况,对怀疑为麻疹、风疹、甲肝等传染病病例予以快速鉴别诊断。
此后,在青川、绵阳、汶川等多个重灾区,中国疾控中心防疫应急队都根据需要建起“帐篷实验室”,为灾区居民及救灾官兵饮用水安全、传染病快速鉴别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应急处理疫情的需要,中国疾控中心在5月26日前为4辆新购置的“汽车实验室”办理了全套手续。5月27日5时,4辆应急检测车从北京出发,日夜兼程驶向灾区,增强疾病防控力量。
20多天来,“帐篷实验室”、“汽车实验室”每日大量检测着与灾区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样品,同时也在培养训练着当地的专业人员,从而将先进的专业检测技能永留灾区。
14个重灾区飘扬国家队队旗
在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防疫人员中,中国疾控中心的防疫队员人数占了1/10。四川14个重灾区全部飘扬着中国疾控中心的旗帜。最早一批到达灾区的队员已在灾区工作了一个多月。
刚刚从灾区返京的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沈洁告诉记者,队员们在灾区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灾区卫生防疫贡献力量。该中心派出的防疫人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有56人在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队员们的出色表现博得了灾区政府群众一片夸赞。
沈洁自豪地说,在这场空前的地震灾害中,中国疾控中心经受住了考验。前后方员工为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昼夜工作,显示了国家队应有的素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后的卫生防疫应对,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疾控中心是一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是一支在关键时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信息来源:健康报
本站编辑: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