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以及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儿童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像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相关的这些过去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的疾病,现在不少从儿童期就被发现。并且,像感冒、发烧、食积、腹泻、盗汗等儿童常见多发病更是时时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每每患病,家长更是如临大敌,故儿童就诊率相对较高。我国现有3.6亿儿童,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巨大的药品市场,同时,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全国中成药医院用药数据分析系统”(以下简称TCM系统)近几年的监测数据,儿童用药市场增长非常迅速且潜力巨大,值得业内关注。
六城市规模增长迅速
TCM系统数据显示,今年1~4月,郑州、重庆、成都、哈尔滨、西安、沈阳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均不大,但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采购额最少的沈阳,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幅最大,为168.40%,除郑州仅有8.90%的增幅外,其他城市的增幅均超过20%,其中采购额较大的重庆和成都的增幅分别为31.26%和36.09%,增长非常迅速。
今年1~4月,活跃在这六城市中成药医院市场的儿童用药总共有91个品种,活跃的生产企业为104家。相对于成人用药,儿童用药的品种和在此领域活跃的生产企业则显得相当稀少,并且在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儿童用药品牌大多为外资、合资企业品牌。
根据TCM系统的分类,儿科用药分为下面7个疾病亚类:儿科厌食症用药、儿科止咳祛痰用药、儿科止泻药、儿科感冒用药、儿科惊风药、儿科补充营养剂用药、儿科其他用药(益智助长等)。上述前5个类别属于治疗类,后两个属于营养类。从六城市今年1~4月数据来看,儿科用中成药的治疗类与营养类产品的份额分别为81.92%和18.08%,其中儿科止咳祛痰用药以35.79%的份额主导医院中成药儿童用药市场。
儿科用药特点非常明显,治疗类的药品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和胃肠道疾病用药,而营养类用药主要包括增强儿童免疫力,补充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目前在医院使用的中成药依然主要集中在治疗类用药,医生在处方儿童用药和儿童家长在选择用药时,均会充分考虑儿童体质特点并结合中药性质温和以及治疗和补益均衡的特点,所以儿童治疗类用药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同样,对于营养类的儿童用药,目前中成药医院市场规模是非常小的,在整个儿童营养用药的市场份额也非常低,这一领域主要被外资和合资品牌所控制,并且OTC市场、大卖场等区域销售的保健补益类的食品也抢占了很大一块蛋糕。
目前,现代制药企业在剂型和工艺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在药品剂型上的开发上也充分考虑药效和使用对象的生理特点,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药品药效、用药安全、用量、吸收利用度等等因素。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传统剂型比如丸、散、膏、丹在儿童用药市场已逐渐被口服液、颗粒等替代,从TCM数据来看,今年1~4月,在六城市中成药医院市场,口服液的采购额最大,几乎占据了一半市场;颗粒剂型以33.37%的市场份额占据第2位;口服液和颗粒剂型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说明这两种剂型更适合儿童服用,而儿童在口味选择和吞咽难度方面的特点也要求制药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对比去年同期,口服液的市场在进一步扩大,由去年的41.60%上升到49.99%,而颗粒和散剂则没有太大变化,倒是糖浆的份额由去年的7.51%下降到2.05%,下降了7个百分点,糖浆剂被口服液和颗粒剂蚕食了不少市场份额。从儿童用药整个市场的剂型来看,新的剂型如透皮吸收剂、喷雾剂型以及缓控释剂型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这些剂型没有应用到儿童用药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药品生产企业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