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阳江籍陈先生去年初开始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前后医治一年之久,一直按胃病治疗,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本月初,陈先生辗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全国胰腺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专家区金锐谈起这一夺去诸如帕瓦罗蒂等名人生命的恶性肿瘤时,感触颇深地说,“80%的患者得到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每100个确诊的胰腺癌患者仅得20个可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后5年生存率小于5%”。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隐匿,难以引起患者甚至非专科医生的重视。而且,手术切除目前是胰腺癌病人长期存活的唯一希望,一旦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采用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均不理想,所以造成胰腺癌的死亡率非常高。
可喜的是,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医院联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已经启动,该项目将对一系列诸如胰腺癌发病机理、治疗模式、综合治疗的方法等难点进行联合攻关。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胰腺癌数据库,其治疗与研究已与国际接轨。
发病高峰已提前至40岁左右
区金锐副院长介绍,胰腺癌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饮食、烟酒、化学药物和慢性胰腺炎等因素有关,特别是饮食和生活习惯。西方人肉食多,饮酒多,胰腺癌的发病率高,由此,胰腺癌也被称为“西方癌”。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在居民膳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较20年前大幅升高,每年新增病例约为5万~6万例,且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胰腺癌的发病高峰期由10年前的60岁左右提前至现在的40岁左右。
早期症状易与胃肠肝胆病混淆
区金锐副院长强调,由于胰腺癌发病隐蔽,因此更需留意癌症早期的蛛丝马迹。早发现、早治疗是能否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延长患者寿命、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为了做到早期诊断,40岁以上者若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的应引起警惕,建议到正规医院的肝胆胰外科排查确诊———
★原因不明的顽固性腹痛、腰背痛
早期疼痛为性质模糊的胀痛、隐痛或钝痛等。胰头癌的腹痛偏于右上腹,胰体尾癌偏于左上腹,少数人可有脐周痛。后期可有腹背痛,常与体位有关,仰卧加剧,弯腰、前倾坐位或侧卧位稍缓解,进食后加重,夜间疼痛更甚。
★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厌食及消瘦
不少胰腺癌患者早期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症状极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相混淆。胰腺癌症状虽隐秘,但其引起的消耗却遮掩不了。大多胰腺癌患者会出现明显体重减轻,1个月内体重可减轻10公斤或更多。
★不明原因的黄疸
黄疸是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约占30%左右。大便的颜色随着黄疸加深而变淡,最终呈白陶土色,小便颜色则越来越深,呈酱油色。多数病人可因梗阻性黄疸而皮肤瘙痒,致遍体抓痕。
★近期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糖尿病者
既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肥胖却突然发生糖尿病,而且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需要警惕。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反复发作性胰腺炎
★不明原因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是胰腺癌的特殊表现,约15%~25%患者在病期中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最常见为发生于下肢的血栓性静脉炎。
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侯宝华博士介绍,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胰腺癌高危人群包括———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
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3、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
4、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6、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对胰腺癌高危人群和临床上怀疑胰腺癌的病人,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B超、CT、MRI、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许多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已逐渐开始应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如超声内镜、动态螺旋CT加三维重建、PET/CT等,可使越来越多的小胰癌得以发现。特别是PET/CT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地位得到认可。相关研究显示,胰腺肿瘤小于2cm时,PET/C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而CT仅为18%。PET/CT还能够鉴别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
■专家提示
预防,从良好的饮食做起
胰腺癌“偏爱”那些生活没规律、应酬较多的成功人士,因为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及大量烟酒会长期对胰腺造成刺激,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区金锐副院长建议日常饮食需注意保持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多吃新鲜蔬果,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类、维生素和必要的矿物质。减少应酬,避免暴饮暴食。
信息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站编辑:秦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