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城媒体报道,记者从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了解到,该库自2006年1月1日成立以来,得到了四五千名大学生参与。但在近两年多产生的43例成功捐髓者中,大学生却仅有一例,初配型成功的大学生有约六七成联系不上或悔捐,反悔率大概跟全国20%的比例相近。
捐髓为自愿爱心行动,志愿者反悔也很正常,不应受到过多指责。可问题是,当初何以有如此热情之响应?
这份热情,竟似乎难免让人心存疑问。
这种热情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抑或只是一种从众的心态,一时冲动所致?当他们作出这份响应时,他们是否真了解了捐髓的全部含义?他们懂得捐髓对自己的身体究竟意味着什么吗?如若没有,随着他们进入社会后各种担忧的增加,随着可能来自家人亲友的多方反对,他们就会很容易“变卦”了;如若没有,相关部门当然更有必要反省,当初的宣传为何没有从科学原理上把捐髓的知识讲深讲透,彻底打消志愿者们的各种顾虑?
回想一二十年前,人们对于捐血不也有着重重的顾虑吗?彼时的捐血,还必须下指标、作动员,承诺物质补贴、假期补偿等等,一副上战场般的悲壮情形。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会认为献血大亏元气?正因为对捐血的认识已经到位,人们才能很轻松地伸出自己的胳膊。动员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源自内心的真实志愿。这,对于骨髓的捐献无疑也是一份难得的启示。
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参与到这一爱心活动中,首要的是充分做好我们的宣传工作,让人们真正了解捐髓的知识、过程与处理。只有思想上的疑虑打消了,才有可能避免悔捐之类的普遍尴尬。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
本站编辑: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