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31日电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在今天介绍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工作时说,在比赛期间有22家医院会24小时开展主要针对五种传染病相关症状的监测,包括发烧、腹泻、皮疹、红眼和皮肤黄疸。一旦出现了相同症状病例聚集的情况,会在第一时间控制局势。邓小虹介绍,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奥运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医疗急救保障体系。首先确定了奥运会定点医疗机构,一共是24家医院,其中一个是院前的急救中心,一个是专门接收残障人士治疗的北京博爱医院,另外还有22家其他医疗机构。其中有3家重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专门负责收治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住院。北京协和医院负责收治奥委会的官员和贵宾,安贞医院负责收治注册媒体记者。其他的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主要是组织医疗队派驻到比赛场馆驻地承担现场的医疗服务。为了满足奥运会场馆驻地的医疗保障任务,从全市的80多家医疗机构里选拔了3000多人组成了30多个医疗团队,另外在奥运村里建立了综合诊所。在全市健全了以急救中心为龙头,全市18个区县分中心为枢纽,所有的几百个急救站为依托的急救系统。最后还有一支稳定的献血者队伍,保障奥运会期间临床和奥运比赛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临时的用血的需求。
第二是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水平。在最近这几年,完善了覆盖全市传染病直报系统,每年从4月份到10月份,会在全市的300多家医院建立肠道门诊预测监测点,主要针对夏季高发的北京肠道传染病进行监测。在比赛期间有22家医院会24小时开展主要针对五种传染病相关症状的监测,包括发烧、腹泻、皮疹、红眼和皮肤黄疸。一旦出现了相同症状病例聚集的情况,会在第一时间控制局势。在全市八个区县建立了覆盖生肉、水产品、蔬菜等食品60多个检测指标的监测网络,在全市18个区县建立了饮用水污染的监测点,以此来保障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这些年我们还不断地提高了检测检验能力,目前可检测的病原体已经覆盖了北京地区存在的所有的法定和新发传染病病种。还以日报、周报、专报等形式,定期地进行传染病监测的信息通报。
第三是强化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北京有一支卫生监督执法的队伍,在做好奥运场馆签约饭店卫生监督保障工作的同时,已经全面完成了83个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工程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对所有从事奥运餐饮服务的两万多名从业人员完成了健康体检。加大了对城市的整个运行的卫生监督力度。对食品餐饮业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目前在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餐饮单位达到了B级以上,商场、超市的170多家重点的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送风系统已经完成了清洗工作,它的效果监测都可以大大地加强在公共场所的市民健康。
第四做好突发群体伤亡事件的医疗急救和应急保障。除了急救网络系统以外,在全市医院里建立了救治基地,最近还组织了一些收治群体伤员的应急演练,可以在全市建立紧急情况下收治批量伤员的能力。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成立了20支防病的应急小分队,监督系统成立了40支防病的应急小分队,来随时处理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来源:人民网
本站编辑:大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