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中青报:医改回归公益 僵化体制千万别回来

中青报:医改回归公益 僵化体制千万别回来

  发布日期:2008/10/16 10:54:33

    10月14日,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医改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新闻一经发布,互联网世界里民意沸腾。

  “‘人人享有’,说到了老百姓的心窝里,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的愿望从这里看到了希望。”(新华网友)

  “曾经在国退民进的声浪中,一家家医院被私有化,政府省心了、省钱了,可老百姓却负担不起越来越昂贵的医药费,只得‘小病拖,大病扛’。现在新医改翻开了新的一页。”(新浪网友)

  自2005年有关方面承认“中国医改不成功”后,回归公益性成为全社会新的共识。无疑,这次的医改扭转了之前屡遭诟病的市场化导向。这是医疗卫生系统整体的价值性回归,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

  一名腾讯网友跟帖说:“医改仿佛绕了一个弯,现在又回来了,那么过去我们常常批评的那些体制问题也会回来吗?社会形象极差,服务水平低下,这些原来国有医院运行机制僵化的弊病我们能避免吗?”

  此前“不成功”的医改面临的问题曾被总结为计划经济带来的僵化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有关研究显示人员经费占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比重在1991年后直线上升,政府用于公共卫生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养人”。正是这类因素激出了后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当然,实践证明医疗卫生系统大规模市场化后出现了更多问题,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反而更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了。

  “政府主导”没错,但要进一步追问政府主导什么,以何种方式来主导?“社会公益性”更没错,但也要追问公立医院重归公益轨道后如何保持活力而不僵化?政府主导不意味着政府全能,不是重走计划体制的老路。医疗机构从市场导向的回归,也不意味着不要市场的效率、竞争和活力,更不意味着全体纳税人无偿的财政供养。

  天涯网友“寒冬雪梅”问道:“缺少市场的杠杆作用,‘大医院吃不完,小医院吃不够’的资源分配失衡现象会加剧吗?行政隶属、行政干预下怎样保持公立医院的活力?医疗机构的官僚气会更严重吗?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会无果而终重返起点吗?”

  医改是一项牵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正像《征求意见稿》所说,医药卫生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无论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老百姓最关注的也是这个。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编辑:Dinosaur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蒙脱石混... 口服混... 北京 非... 2019-05-24
艾司唑仑 山东 低... 2015-10-30
丁香罗勒... 软膏剂 山西 非... 2011-06-07
心脑宁胶... 胶囊剂 北京军区 2010-08-31
己酮可可... 注射液 河北 医... 2017-12-14
甲紫溶液 溶液剂 福建 2016-03-07
丹莪妇康... 颗粒剂 湖北 2023-01-1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