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对于天生患有“面盲症”的人来说,莫说恋人的眼睛和笑容,就连母亲的样貌也会认不出,眼耳口鼻的模样在他们脑海中全留不下印象,因为他们脑中负责辨认人脸的功能天生就有缺失。“面盲症”患者罕有吗?港大最近的研究便指出,原来每100人中便约有2人遗传了此症,只是很多患者不自知而已。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大学进行的香港首个面盲症调查发现,参与研究的533名医科学生中,至少有10人、即约1.88%被确定患有遗传性“面盲症”,患病率与白种人口的2.5%相近,患者智力绝无问题,不少甚至属于IQ极高的尖子,然半数人的父母亲或兄弟姐妹中同样疑有面盲症,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任何毛病,直至接受问卷评估,才赫然发现自己一直“与别不同”。
不少属IQ极高尖子
“幼儿园时,我已认不到同学仔……我母亲也一样,经常在街上认错亲戚,甚至在我读幼儿园时,因为所有小朋友穿相同的衫、戴同样的帽,她不能分辨我和其它小孩!”、“我连阿妈都认错,拖错阿姨手以为是阿妈,直至被取笑才发现……”
以上心声不是出自脑部曾受创伤的病人,而是5男5女经诊断后被确认患有面盲症的人,在回忆由小到大认不到人脸的片段。他们年龄由21至23岁,就读港大医学院3至5年级,其中两人同是3年级男生,IQ分别高达153和140,前者母亲和舅父疑同样有面盲症,后者的父亲也有面盲症,另有两名面盲症男生更是以全班最佳成绩医科毕业。
有关研究由港大儿科学系儿童神经学主管黄珍妮教授统领,报告在最新一期国际医学杂志《美国医学基因期刊》刊出。
报告指出,面盲症患者不能靠记住对方的五官模样认人,而是要从他人的步姿、发型、行为、衣着颜色、说话声线和体型高度等入手,并多以“排除法”认人。例如母亲是高个子、短头发,那么那矮个子便不是妈妈;若同是高个子,长头发那位便不是妈妈。当上述元素改变了,面盲症的人便有机会认不到人。
不过,由于患者自出生已认不到人样,而不是突然丧失认人能力,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患者,只会觉得自己在认样方面记性较差,在社交上带来一些麻烦,除常被人投诉发白日梦、碰到朋友不打招呼外,到酒楼食肆找朋友更是“高难度”,因为见到每张脸都是“面目模糊”。
大部分患者不自知
目前面盲症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患者多会自小养成一套“社交技巧”,如朋友聚会时自己永远最早到;和朋友往食肆用餐时会在自己的座位放袋子,上厕后便凭袋子认座位,确保不会搞错。为免被人误会无礼貌,他们见到每一个人都会主动打招呼,尽管他可能不认识那人。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站编辑:宋文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