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连续发生两起儿童注射计划免疫疫苗后死亡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北京是国内比较早、比较全推行扩大免疫规划的地区,这两起事件给计划免疫敲响了警钟。 提示由于疫苗接种种类和针次显著增加,打疫苗与儿童不明原因死亡在时间上的关联性大大增加,有关政府部门、接种单位及疫苗生产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据报道,11月25日,一名2岁左右的女童在北京市丰台区某接种点注射甲肝疫苗后高烧不退,最终于两天后猝死。女童使用的甲肝疫苗为北京科兴公司生产。12月10日,北京朝阳区一儿童在服用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不久死亡。目前,两起儿童死亡的直接原因尚不清楚,初步调查第一例儿童直接死亡原因为心肌炎。 在互联网上以“北京 疫苗 死亡”为关键词搜索,结果超过10万条,显示上述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极高。据透露,上述事件也引起了国务院高层的重视。联系到前不久发生在山东的一儿童接种Hib疫苗后死亡,以及前几年出现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事件,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由疫苗接种引发的儿童死亡事件有增多之势?甚至有人据此怀疑疫苗的安全性。 专家分析认为,疫苗接种后死亡事件增多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方面,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婴幼儿群体本身有一定的因病死亡率,另一方面,随着儿童接种率提高,接种疫苗种类的增多,婴幼儿死亡与疫苗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大大增强,疫苗接种将婴幼儿因病死亡事件放大了。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万多名1岁以下儿童因病死亡,平均每月达900多例,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每名1岁以下儿童每年接种近10针次一类疫苗,如果再加上流感、水痘等二类疫苗,这些婴幼儿几乎每月都要接种疫苗。3天也好,一周也好,婴幼儿死亡和疫苗接种在时间上总能找到关联关系。 据专家介绍,从以往出现的与疫苗接种有时间关联的儿童死亡病例看,很少有疫苗本身的质量问题。据江苏省近几年相关病例分析,多数儿童接种疫苗后死亡是因为偶合反应。其它的死亡原因包括,冬天接种后,家长给孩子捂着厚厚的被子,出现窒息现象;有的因为发热反应后到医院救治,基层医生使用药物不当致死。还有个别儿童,因为母亲喂养不当,导致儿童窒息。真正在合法接种点,由合格医生接种的纯粹因疫苗质量导致的死亡病例很少,主要有两种表现,休克和中毒综合症反应。 无论儿童死亡是否与疫苗有关,但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推行,疫苗接种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肯定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会越来越多。对此,政府部门、接种单位以及疫苗生产企业必须重视起来。 北京女童注射甲肝疫苗死亡事件发生后,外界普遍对卫生部门急于表态的做法表示质疑。有评论指出,在相关调查未有明确结论前,卫生部门急于表态说疫苗没问题,不科学。还有人质疑,在事故原因未调查清楚前,为什么同批次疫苗不全部停用? 出现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的死亡事件后,一般的处理程序为:暂停使用同批次疫苗。事故原因调查,包括直接死亡原因调查,最有效的方法是尸体解剖;疫苗检定机构对相关疫苗进行检验;同一批次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政府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生产过程调查等。如果调查结果证明跟疫苗质量确实无关,再恢复该疫苗的正常接种。 因此,为减少疫苗接种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首先,疫苗生产企业要提高质量和安全意识,严把质量关,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其次,接种单位应严格按卫生部有关规定,规范预防接种,认真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后,卫生、药监、疾控等部门以及企业要加强沟通,尽快建立疫苗接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在信息公开、调查处理程序、善后处理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措施,降低疫苗接种后突发事件的处理成本,减少类似事件对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冲击。
信息来源:健康报
本站编辑: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