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处方药的促销模式没有影响
●不同终端类型的企业喜忧各异
就在业界对修订后的新医改方案翘首以盼的时候,卫生部近期又在医药产业投下一枚政策“重炮”,取消药品加价成为岁末年初医药产业内又一热点。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研究医改方案开始,卫生部就强烈要求在这次公立医院改革中必须取消药品加成,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二次在公开场合对取消药品加成发布意见,不久前,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指出,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
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已经成为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因素被提炼出来,也将成为决定未来医院药品销售格局的又一核心因素。北京时代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万奎分析,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关于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的问题上,用了“必须”二字,表明了卫生部在取消以药养医机制方面的坚决态度。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此举可以直接在药价这个“症结”上动刀,但药品价格虚高背后牵扯诸多的环节,此举只能缓解药价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不会动摇处方药销售模式
丽珠集团副总裁陶德胜表示,这个政策目前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有限,因为企业不是直接面对医院,不会有直接的影响。
深圳联诚医药有限公司新药部经理王坤也认为,目前的情形还很难判断,国家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来。但是他感觉销售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医院要正常运转,病人生病要使用的药还是会开。
中山市某商业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于医药商业公司没什么影响,毕竟现在还是试行,很难预料影响有多大。医院可能会联合商业公司搞暗箱操作要“点数”,商业公司出于对医院市场占有率的追求,只能妥协,会有所损失,这其实是一个不对等的合作关系。
此前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医院零售价顺加模式会促进价格相对较高的新特药的销售,对此营销界人士认为改变也不会太大。
据史万奎分析,该政策对处方药的促销模式没有影响。处方药对医生促销的把握在于医生的不当需求和医生处方的垄断性和隐蔽性;只要医生的处方机制(指处方缺乏监督评价机制和处方药品医院药房垄断机制)不发生根本改变,处方药的促销模式就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定价高的药品市场机会多也将继续。
王坤表示,对新药和外资企业比较贵的药品的影响估计不会很大,因为医生开药是根据病情决定的,不可能大家都用便宜药,如果一些普通药品疗效不好的话,医生肯定还是要用价格较高的新药、品牌药。但此举或许可以减少以前一些医生随意开大处方的行为。
对不同药企有潜在影响
尽管该政策还没有开始推行,大部分制药企业营销界人士现在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个新政的影响,但一些营销界人士认为,如果这个政策真正实施的话,会对医院药品销售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医院药品销售占整个药品市场70%以上的份额,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这个敏感市场上产生一些波澜。
早在2008年9月份,发改委在新版的药品价格改革文件中,提出实行等额加价政策,并期望以此来遏制药价虚高。由于原研药价格是仿制药的两三倍甚至更高,医院往往采用原研药,以此来获得更大收益。而一旦实施等额加价,医院采购的药品只能按一个固定的数额实行加价再卖给患者,也就是说,无论医生开高价药还是低价药,只能获得同样的收益。部分外资企业在得知国家酝酿这一政策后,立即着手应对。8月份,中国外商制药企业协会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关于医院药品加价率政策研究项目分析报告和行业建议》。该报告内容直指发改委正在讨论的药品等额加价政策。
分析人士指出,当时仅仅是对顺加的差率做了调整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如果这次真的取消了药价加成,各个类别的药企绝对不可能无动于衷。
如果按照上次政策出台时的反应程度来推断,此次药品取消加成对于外资原研药的冲击会更大,没有了15%的加成,外资企业的高价原研药带给医院的利益和国产仿制药一样,势必会影响这些品种的销售。
史万奎认为,这对药品销售总量的上升会是一个好的信号,对医药制造和配送渠道都是一个利好。价格影响需求,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对医药来说尽管不十分适用,但对于面对医疗费用发愁的众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规模较大的公立医院对患者的吸引力加大,不同终端类型的医药企业有喜有忧。消费者对医疗的消费不仅仅是康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心理上对权威的需求对就医点的选择影响更大;大医院医疗费用高为部分患者设置了障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从理论上说,由于价格因素,将使私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消费转移到公立医院。以OTC市场、诊所、民营医疗机构作为主要销售终端的企业,尤其是中药普药企业,则不是一个好消息。
史万奎表示,促销产品的价格体系会发生变化。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从短期看,等于公立医院药品价格直降7%~15%,中药可能要下降25%。这对以促销拉动处方的企业来说,原来靠统一的价格体系维护产品市场稳定,公立医院的价格下降将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通盘考虑价格体系的科学性;企业对内和对外的激励政策也要做相应的微调。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