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我国科学家揭开短指(趾)症致病之谜

我国科学家揭开短指(趾)症致病之谜

  发布日期:2009/3/3 7:25:21

    新华网上海3月2日电 经过长达八年多的艰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带领的科研团队揭开了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机理,国际权威学术杂志《NATRUE》(《自然》)在3月1日的网络版上登载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

     A-1型短指(趾)症,是1903年发现的第一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纳入世界各国遗传学和生物学的教科书的一个经典案例。其表现为患者的手指或脚趾骨骼发育畸形,中间指(趾)节缩短,甚至与远端指(趾)节融合。

     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竞相研究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机理。贺林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在我国贵州、湖南偏僻深山里发现的A-1型短指(趾)症三个大家族系列的基因,于2000年将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特定区域;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克隆了导致A-1型短指(趾)症的IHH基因。

     此后8年,贺林带领的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紧密合作,成功培育出A-1型短指(趾)症的小鼠模型,科研人员通过对A-1型短指(趾)症小鼠模型的“体内”和细胞的“体外”研究,结果发现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点突变,造成骨骼组织中“刺猬”(Hedgehog)信号能力和信号范围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中间指(趾)节的严重缩短,甚至消失。

     通过一系列研究,科研人员不仅清晰阐述了A-1型短指(趾)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而且还发现IHH基因可能参与指骨的早期发育调控。

     业内专家指出,这项研究不仅为IHH基因在骨骼生长发育中开辟一个新的角色,为现代遗传发育生物学增添一个新的内容,同时对肢体和骨骼发育生物学也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骨骼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信息来源:新华网

本站编辑:大静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正清风痛... 注射剂 云南 非... 2018-08-29
盐酸伊托... 分散片 江苏 2018-04-04
康妇凝胶 凝胶剂 湖北 2017-08-10
金鸡丸 微丸 广西 2021-09-24
华法林钠... 薄膜衣... 江苏 低... 2018-04-04
银杏酮酯... 分散片 山西 非... 2021-12-01
宫炎平分... 分散片 湖北 2013-04-28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