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5日专电 2009年5月27日是首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复旦大学神经病学论坛获悉,多发性硬化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疾病正严重危害青壮年人口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专家呼吁加大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尽早得到有效治疗。
多发性硬化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神经科症状的反复急性发作或者进行性加重。在经历反复发作后患者的残疾往往逐渐加重,许多患者最终只能依赖轮椅行动或者出现失明。虽然本身不会威胁生命,但它造成的严重后果却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带来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有近50%多发性硬化患者在20年后将依靠轮椅生活,也有约50%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自杀率是正常人群的7.5倍。在中国人群中常见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这种类型大多引起视神经的损伤,导致失明。
WHO神经科学合作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吕传真教授介绍说,多发性硬化是最常见的引起青壮年残疾的疾病之一,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遗传易感性。多发性硬化常于青年时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1岁至25岁和41岁至45岁。
由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因此诊断较为困难。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上尚不能彻底治愈多发性硬化,但仍有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2009年5月27日是多发性硬化国际联盟发起的首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旨在引起全球对于这一疾病的关注。目前已有47个国家或组织参与和举行了各种相关活动。
(编辑 宋文花)
相关新闻:
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眩晕有什么特点?
美发现咖啡因或可防治多发性硬化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