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潜伏”-回国前,他们曾矛盾过:回还是不回,这是个问题-回国后,他们在家隔离: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负责。
甲流警戒级别已升至最高级,江苏确诊首例输入性甲流。这两条新闻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尽管流感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病毒的严重程度和死亡人数,但记者从卫生和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各部门已经将防控级别升至最高,严阵以待。对于海外归国人员,建议居家观察,不要参加聚集性活动。
江苏近万名留学生暑假回国“隐居”
江苏近万名留学生暑期回国,南京有4000人
从初步统计的情况看,6月期间,约有近一万名的中国留学生将返回江苏境内过暑假,其中南京市就可能有近4000人,而依照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南京目前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约有2.2万余人。
每年的暑期一向都是海外人员回国探亲的集中期,即便有些人考虑到疫情原因取消或推迟回国,但仍有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六七月回国探亲。目前国内多处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人多为归国人员,尤其是留学生,因此留学人员和甲型H1N1流感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异常“紧密”。
“目前这段时间,是市民最需要严格防范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但一些市民对此已经有些麻木,事实上,专家称,随着国内多个城市出现确诊病例,暑期众多留学人员归来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大。
回国人员尽可能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
“从现在起,每一位从南京禄口机场入境的留学生都会拿到一份‘旅行建议’。”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这份“旅行建议”上,列有江苏全省各地所有疾控中心的联系电话,以及全国公共卫生健康咨询电话12320。“我们希望,留学生在启程之前确认自身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咳嗽、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保留旅途中的登机(船)牌,记清航班(车船)号、登机(船)日期、登机(船)地点、换乘航班(车、船)时间,居住酒店及房间号等。”
记者了解到,为打好“主动战”,南京市卫生防控部门联合各社区,发放了《致全市留学回国人员家长的一封信》,包括在启程之前,避免与有发热、咳嗽、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的病人接触。留存好旅行的相关信息。入境后,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尽可能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乘坐出租车时,请记住出租车车牌号并保留好乘车发票。回家后7天内,请不要外出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居家观察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也要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北京时间12日零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由5级提升至6级,6级意味着病毒正在全球蔓延,这也是流感的最高流行级。在江苏,近万名留学海外的学子很可能在暑期回国度暑假,卫生部门建议归国人员在回家后最好自行观察7天,于是,“自我隔离” 成了留学生和回国人员最热门的话题,7天待在家里,怎么隔离?快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归国人员,看看她们是怎样“自我隔离”的……
害怕熬不住,回国7天没敢联系朋友
张宵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
回国前一个月,已经“关禁闭”
4月底,张宵雨订好了回国机票。平日忙于紧张的学习,偶尔还要打工补贴生活,没有太多时间让她想家。但是,从订好机票那一刻起,这个女孩突然归心似箭。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国门,一别就是3年,妈妈做的菜是什么味道,她都快记不起来了。
在决定回国前,她并未意识到甲型H1N1流感有多严重。纽约的大街上,鲜有戴口罩的。部分中学发现了疑似病例,但大学内一切正常,学校只做了勤洗手等宣传,没有直接提到甲型H1N1流感。
直到远在国内的父母打来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叫她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她才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在回国前一个月,她听从父母的关照,不再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尽量少外出,每天坚持吃Vc,增强抵抗力。5月24日,媒体一则报道让她震惊不已,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留学生钱某,回到浙江后,被诊断为疑似甲型H1N1流感!
“我们是一个学校的,还是有可能被传染上的。”张宵雨说,那一刻,她的担忧加剧了。手握着机票,“回不回家?”张宵雨的内心矛盾极了。如果这次不回,年底毕业找了工作后,回国的机会可能更少了。思女心切的父母发出了深情召唤,同时强调,“回来做好隔离工作。”
飞机夜里12点抵达机场,父母亲自开车来接女儿。张宵雨很想跟父母拥抱一下,但是害怕万一携带病毒传染给父母,她一再提醒:“爸爸妈妈,你们都别靠我太近。”
不敢与朋友联系,就怕熬不住
出国3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张宵雨真想抓紧时间走亲访友。不过理智告诉她,必须老老实实在家待着。
由于父母还要上班,白天她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好在她早有心理准备,把审计CPA都从国外背了回来,父母上班后,她就在家“啃”书。实在无聊至极时,她就做计划:隔离完了干什么?
掐指一算,张宵雨要见面的要好同学就有几十个。不过,这7天,隔离的日子,她连电话都不敢打,“我怕同学一喊我,我会忍不住出去玩。”
6月11日晚,张宵雨终于解禁了!兴奋的她,一夜没睡,不停给同学打电话、互发短信。似乎要把憋了3年的感慨,一下子全说完。
(编辑 魏雅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