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然而至的雷雨扫去了上海多日的暑热,而在第五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围绕医保体系建设、医疗服务改革等方面的话题探讨,仍然火热。
焦点一:医改难在哪
新医改方案出台已有一段时日,配套文件也在业内人士的引颈期盼中。在医改“面纱”未完全揭开之前,论坛上,嘉宾们就新医改能否解决当前医疗中出现的焦点问题、新医改成败的关键点是什么等主题进行了观点的交流。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指出,公立医院是实现政府公益性责任的重要载体,地位、作用凸显了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也是医改的难点。由于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因此,在实践中应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如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公立医院的关系、加快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公立医院的关系等。
与曹荣桂观点一致,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核心问题,他同时指出,主管部门对如何改革还存在分歧,目前还处在试点中。
论坛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对新医改的方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并不赞成医改选择政府来“经营”医院,因为这将导致腐败和低效率。许小年认为,医改合理的途径应该是强化市场机制,即打破壁垒,放松管制,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入,通过增加供应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张炜从其曾经做过的调研结果出发指出,在现有环境下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使患者收到更大收益,得到安全、有效、可承受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改革有效推进的重要条件。
张炜同时指出,医疗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足”,而信息与医疗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医疗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分不开的。
许小年也认为医疗信息不对称值得关注,他认为可借鉴资本市场的做法,在医疗上推行强制的信息披露制。
焦点二:医保模式创新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疗健康保险如何更好地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激励服务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模式,是医改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新医改方案的方向在于走向全民医疗保险和公共财政“补需方”,应坚持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医疗救助兜底的方针,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补供方与补需方兼顾。同时,顾昕指出,新医改方案的挑战在于医疗保险购买医药服务,应根据新医改方案进行医疗付费改革,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李忠对比了英国、美国、德国的医疗保障的典型模式和我国现行医保体系。他表示,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覆盖面还较小,制度建设缺乏统筹协调,经办管理能力薄弱,“四大体系”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李忠还指出,医保机构作为所有参保人的代表,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服务提供方进行谈判。以前按项目付费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导致过度服务,需要通过付费方式的改革、谈判机制的引入,把这个付费方式逐步改为按病种、人头付费或者总额预付的方式,这时,医保机构通过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和药品目录,起到监督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
(编辑 魏雅荣)
相关新闻:
医改新方向:建立立体医疗保健体系 防治并重
降药价 传递医改信息的“报春花” 回归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