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2日专电 最新完成的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报告显示,整个亚洲地区目前已成为了骨质疏松症高发地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
该报告由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主持研究,是首个针对1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和因其带来的社会负担的报告。22日,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联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该报告。
报告显示过去30年中,亚洲地区因骨质疏松引发的髋部骨折发病率增加了2至3倍,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到2050年世界一半以上的髋部骨折病例将出现在亚洲地区。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不容小视,中国2006年用于髋骨骨折治疗的费用在63.5亿元以上,而日本在2002年的费用达65亿美元。
报告指出,人口寿命的增长,大部分人维生素D缺乏以及钙摄取量过低是导致亚洲地区骨质疏松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报告显示,在中国内地,目前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大约7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每年68.7万人因此发生髋部骨折。在香港过去40年中,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增加了3倍,新加坡增加了5倍,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的骨折发病率也呈急剧上升之势。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呼吁亚洲地区政府采取行动,遏制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病率的上升。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