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并购将有利于提升公司品种的盈利贡献能力,出于对激烈的竞争和费用的考虑也将促使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未来国内的医药上市公司将逐步演变为大制药公司和小型研发公司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也有利于整体业绩的提升。
10月15日,上海医药公布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该方案通过吸收合并上市公司上实医药、中西药业实现了区域医药上市资源的整合,同时通过定向增发收购了大股东上药集团、上实控股的非上市医药资产。
上海是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摇篮,在新医改打开行业增长空间的关键时刻,重组后的新上药浮出了水面。按照上海医药换股价11.83元计算,新上药的市值将达到236亿元,依照2008年净利润计算的静态市盈率为29.9倍,10月16日收盘的整体市值已达到275亿元,成为国内市值排名前三强医药上市公司。
通过吸收合并方式,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3家上市公司合并为新上药。重组方案参照20日股票均价提供现金选择权,原上海医药每股作价11.83元,总股本5.69亿股;上实医药每股作价19.07元,总股本3.68亿股;中西药业每股作价11.36元,总股本2.16亿股。这3家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为2.9亿元(产业价值标准测算潜在净利润应在4.2亿元左右),换股价测算的总市值为162亿元,依此计算的2008年的整体市盈率为55倍。大股东资产以合理价格的注入使重组后的市盈率下降为29.9倍。
大股东注入的资产包括两部分:一是上药集团投入的评估值为53.8亿元资产,主要包括原上药集团的制药业务资产;二是上实控股投入的评估值为19.9亿元资产,该部分资产来源于2003年5月在香港创业板私有化的上实医药公司。两部分资产的收购市盈率都为14.85倍,注入资产评估总价值约为74亿元。杠杆效应使重组前后的市盈率出现了较大下降,而15倍的市盈率标准也是成熟市场投资者博弈的重要平衡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被视为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其增长基础在于不断发展的生物科技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老龄化社会庞大的消费群体、政府不断增加的福利支出提供了大笔买单。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医药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过度竞争,特色经营,并购做强,品种优先”的长期运行态势,医药行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特色医药上市公司总是成为行业的亮点,并购也一直是全球制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方式。但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难以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并购行为的主体往往绕过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难以得到体现。
内涵式并购将有利于提升公司品种的盈利贡献能力,出于对激烈的竞争和费用的考虑也将促使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未来国内的医药上市公司将逐步演变为大制药公司和小型研发公司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也有利于整体业绩的提升。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产业投资者的并购价格将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而上海医药重大资产重组案例还属于外延式并购,模块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未体现在公司价值提升上。随着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国内上千亿元市值医药公司的诞生离不开企业并购,内涵式并购产生的并购溢价也将成为回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编辑 王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