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高峰的到来,原本只允许政府采购的抗流感特效药“达菲”也开始进入国内零售渠道。
《医药经济报》记者获悉,自11月5日上海华氏大药房起售上药版“达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商品名称“奥尔菲”)以来,近日北京、重庆等地的老百姓也可从当地部分零售药店购买上述药品。
作为抗流感特效药,必须凭处方购买的国产“达菲”究竟在药店销售情况如何,普通药店又能否通过正常渠道顺利采购到?诸多问题引人关注。
货源紧张
11月5日,首批5万盒售价为40元,规格为75mg*2的上药版“达菲”——磷酸奥司他韦(奥尔菲)出现在上海华氏大药房、上海雷允上药品连锁及信谊大药房等300多家药店组建的新华氏大药房。
由于奥尔菲属于处方药,消费者必须凭处方到药店购买。记者了解到,起售当日,华氏大药房总共仅售出40多盒药品,与预防性抗流感产品的热销形成鲜明对比。
11月7日,重庆零售市场上也出现了国产“达菲”的身影。据重庆和平药房相关工作人员透露,首批到货为上药版的十粒装“达菲”500盒,售价为286元。由于数量有限,仅在17家门店上柜。记者了解到,目前和平大药房的库存稳定,虽然实际购买该药的顾客并不多,但上门咨询的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
记者调查发现,造就国产“达菲”在零售市场上抢手势头的并非终端实际需求,而是采购机会不均等所致。
作为零售市场上销售国产“达菲”的始作俑者,华氏大药房显然拥有近水之便。据了解,上药集团是除瑞士罗氏以外惟一可在中国大陆进行“达菲”商业化运作(即向分销商、医院及零售药店销售)的企业。也就是说,目前出现在国内商业渠道的国产“达菲”,皆为上药集团所生产。
而在更多的城市,达菲依然是政府储备的药品,药店必须面临无处采购的尴尬局面。据了解,目前重庆市内仅和平药房一家有达菲销售。重庆万和连锁总经理秦绍勇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储备药品,目前重庆市内的达菲采购都必须通过国家药品定点储备单位,无形之中给民营药店设置了不少障碍。据其透露,不仅达菲难以采购,重庆市内目前销售很火的“莲花清瘟胶囊”也很难组货。
在重庆另一大医药公司桐君阁旗下的西部医药商城,同样难觅达菲身影。该公司营运部负责人何碧强解释,西部医药商城开通了“预订”服务,但目前并未接到相关要求。
而在北京,除了少数药店接受预订或者限量供应外,国产“达菲”的身影也并未出现在京城几大连锁。金象大药房董事长徐军告诉记者,目前包括金象在内的几大连锁均未销售该药品,原因是“没有正常的采购渠道”。记者了解到,作为定点药品储备单位,金象持有的达菲库存均为政府储备,不能零售。
“或者统一为政府采购,或者给予零售药店均等的采购机会,现在有些药店有卖,有些药店没有,更会造成老百姓的无谓担心。”徐军如此表示。
周边产品大卖
“达菲主要用于治疗而非预防,一般老百姓有了明显症状肯定第一反应是上医院。”何碧强表示,与国产“达菲”的有价无市相比,真正在药店大卖的是抗流感的预防性品种。
记者从重庆西部药城、厦门鹭燕大药房等多家连锁了解到,进入10月份以来,老百姓储备抗流感药品的趋势明显增强,温度计、口罩等商品的货源一度非常紧张,其中抗病毒颗粒、藿香正气液等产品的销量更比去年同期翻了几番。
秦绍勇则告诉记者,国庆过后,由于媒体加大对甲流疫情的播报,抗流感相关产品的销售在此前基础上再度直线攀升。在重庆万和的门店中,某一石家庄产的抗流感单品的销售额从1~9月份的90多万元骤然跃升到10月份的200多万元。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药品零售监测系统全国27大城市零售药品数据显示,受甲流疫情拉动,清热解毒药、感冒药、咳嗽药在2009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清热解毒类药品在2009年1~7月份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9%。
各地实际销售情况也在印证上述趋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老百姓的自我预防意识提高,家庭储备用药量大幅增加。但在购买选择中,热卖产品的地域性仍然非常明显,并集中在中成药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甲流周边预防产品热卖的同时,对于国产“达菲”近日具体的销售情况,少数有售的药店均表现出一致的低调。记者试图向重庆、上海两家销售“达菲”的连锁药店了解情况,均被相关负责人婉拒。其中一家连锁更是放出话来:关于“达菲”的问题,一律低调处理。其中之意,颇值得玩味。
链接
“达菲”与“依乐韦”
2005年,中国曾围绕治疗SARS特效药——罗氏公司的“达菲”展开了生产授权的谈判,最终,瑞士罗氏选择把“达菲”的生产许可授权于两家中国公司——东阳光集团和上药集团。前者为广东民营企业,后者为上海国企。
根据当时的协议,两家企业生产的“达菲”只能供应国家收储和政府采购,罗氏制药的原研产品则继续在商业渠道销售。目前,上药集团通过谈判,成功成为除瑞士罗氏以外惟一可在中国大陆进行“达菲”商业化运作(即向分销商、医院及零售药店销售)的企业。
近日,全球另一个流感特效药,由葛兰素史克生产的“依乐韦”(香港叫做“乐感清”)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批政府采购量已经达到120万人份,甲流患者将有更多的药物可以选择。
(编辑 王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