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高,而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却仍需更多的研究与探索。病理分析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最重要依据。
目前,对肿瘤的病理分析从原来的细胞水平已经延伸到了分子水平,可以针对肿瘤基因进行研究分型,以便指导手术、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记者采访了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孙保存,孙主任介绍,国家对于对抗肿瘤的实验研究项目非常的重视,现研究所正在致力于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抗血管疗法,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且顺利。
病理分析进入分子水平
孙主任表示,病理分析工作不断地取得突破,由原来的细胞水平延伸到分子水平,对肿瘤基因可以加以分析,对指导治疗意义深远。通过研究工作发现,有些肿瘤细胞具有耐药基因,也就是部分化疗药物用在病人体内达不到治疗效果,通过检测耐药基因和分子靶标既可以避免使用无效的药物化疗,换用其他化疗药物或者使用放疗进行治疗,也可以选用针对肿瘤细胞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
【会议推荐:第一届肿瘤基础和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10月13日-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 本次肿瘤基础和转化医学领域的学术盛会将为我国肿瘤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这一集国际性、科学性、前瞻性、教育性、权威性于一身的高层次、高规格学术交流大会势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肿瘤治疗领域诊疗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临床转化的进程。会议官方网址:http://www.cancerasia.org/】
肿瘤中藏有危机血管
孙主任介绍,经过研究发现,除了正常的肿瘤细胞本身增生活跃之外,还拥有肿瘤的自主血管,这种肿瘤自主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的生长供应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促使肿瘤生长、向周围器官转移,对肿瘤的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特别容易发生血液转移、恶性度生长特别快的肿瘤中还存在一种特有的“拟态血管”,正常血管由血管内皮构成,而这种新的血管供应模式是由瘤细胞代替血管内皮,直接与血液接触,获取营养物质,肿瘤细胞脱落可直接进入血液引起血管转移。
肿瘤的抗血管治疗
针对以上肿瘤细胞中存在的血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抗血管治疗的新方法,其区别于以往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抗血管疗法不以杀死肿瘤细胞为目的,是通过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来源,遏制其发展速度和转移,使肿瘤处于“静止”的状态,从而达到人瘤共存的效果。然而对于“拟态血管”,孙主任说,“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正在研究当中,并得到了国家多项课题和大量资金支持。
视网膜效果评测代替手术评估
孙主任说,我们正在与瑞典卡洛琳斯卡大学合作,通过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原理,对肿瘤治愈效果评估采用了视网膜观察的方法。孙主任说,以往对肿瘤治疗效果评估是有创的,对晚期的癌症患者会造成很大的身体负担。通过观察眼底,一旦肿瘤细胞产生促血管因子,就可以随时反映出来,以便监测患者肿瘤内血管的动态变化情况。也就是可以通过对视网膜眼底血管变化了解肿瘤本身的血管生成情况,还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抗血管治疗后通过眼底血管观察来评估治疗的效果,而且检测是无创的,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编辑 魏月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