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医保卡变身“购物卡” 制度“空子”太容易钻

医保卡变身“购物卡” 制度“空子”太容易钻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日期:2010/8/3 10:44:04

  医保卡能干啥?答案谁都知道:看病买药。但据《广州日报》记者日前接到读者反映,在广州的一些医保定点药店,只要一卡在手,酱油、毛巾、辣椒酱、牙刷牙膏,啥都能买,医保卡成了“购物卡”。刷医保卡消费,药店不提供购物小票,这让有关单位无从查处。而根据相关规定,此类违规可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

  有论者认为,既然医保卡变身购物卡已非新生事物,存在这么多年不能排除“被默许”,与其让禁令形同虚设不如放开,允许医保卡“客串”一回,或许还会为如何充分利用养老、医保等闲置资金“试”一条新路。

  ■分析

  不愿看着医保金贬值

  既然医保卡被称作是老百姓的“健康钱”、“救命钱”,为何又会成为购物卡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

  其一,“奴”太多,只好寅吃卯粮。当68.5%中下层中产阶层进入“房奴”、“车奴”、“孩奴”的“新奴隶时代”,超过70%的中产正在为避免返贫的理财大战而疯狂的时候,用医保卡购物,显然能起到解燃眉之急的作用。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救急的时候,哪会想到救命呢?

  其二,有了医保未必就能“喜刷刷”。现在,非但很多药不在医保范围之内,而且医生还有爱开进口昂贵药的坏毛病。其结果,除非是购买家庭常备药,否则根本就用不了多少。

  其三,持卡者不愿看着医保金贬值。物价上涨使居民存款呈现负利息,医保金也不能例外。虽说个人医保账户的钱可以计息和继承,但是药价的涨幅更生猛。人保部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显示,很多药品开始悄然涨价: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药品最高涨幅将近90%。此外,药品换个“马甲”涨价已是屡见不鲜。因此,只有尽快将医保卡里的钱花掉,才能避免医保余额最终一文不值的后果。

  ■惩治

  药店最怕取消定点资格

  药店也卖日用品、食品、化妆品的现象,似乎全国都存在着。而药店“不务正业”的做法,既有增加经营收入,为客户拓展增值服务,扩大盈利空间着想;也有钻医保监管漏洞,引诱消费者滥刷“救命钱”,牟取不当利益的违规行径。对此当然需要拿出“杀手锏”,杜绝此类事件的出现,以肃清医保市场风气,守住消费者的“救命钱”。

  如要杜绝滥刷医保卡现象,就要从源头抓起,除了向民众灌输医保的救急意识外,最关键的还是卡住药店环节,将违规行为消弭于发端。药店滥刷医保卡却不给消费小票,就是为了不落下把柄,说明还是畏惧被处罚。而要想获得证据,也不是办不到的事。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日常巡检,随机抽查药店的销售清单,核对药品与非药品的进销存记录,就可以发现猫腻。也可以雇请社会志愿人士,不定期乔装顾客暗访药店,采取录音录像的方式调查取证。

  药店最害怕的处罚,并不是几千块钱罚款,而是被取消医保定点的资格。如今医保定点药店数量有限,能拿到定点资格的,就意味守着一棵摇钱树,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和销售收入。因此,医保定点资格的门槛可以放低些,让更多的药店能够刷医保卡,参与医药市场竞争,以防止定点药店形成垄断,消费者也可以有更多选择余地。

  而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于有违规经营业务、滥刷医保卡的行径,一旦证据落实,就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设半年或一年的观察期,令其自我纠正,待观察期合格后再行恢复资格。而对于屡犯不悔的药店,则可以彻底断绝其资格。药店为了长久经营考虑,断然不会为眼前利益,丧失掉长远的利益。

  ■观察

  监管无力不如放手

  医保卡变身购物卡,这个还真不是广州的“创造发明”。坦白地说,前不久,笔者就拿着自己的医保卡,在本地一家药店“刷”回了两瓶“霸王”洗发水;谁料,最近传闻“霸王”有毒,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以肯定地说,不管各地的管理是紧还是松,反正医保卡成了购物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如果说,拿医保卡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日用品,属于私底下的交易,有关部门很难监督和查处的话,那么,许多医保定点药店,将日常用品明目张胆地摆成了“超市”,有关部门不会没有发现吧?难道我们拿医保卡买酱油,监管部门也在打酱油?

  既然监管部门看见我们在拿医保卡买酱油,而继续抱“打酱油”的态度,这就表明他们已经默许了让医保卡购物卡;既然已经默许了让医保卡购物卡,那监管部门仍虚张声势地搬出这规定、那禁令,空喊成千上万的罚款,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依笔者之见,与其规定、禁令形同虚设,“卡”不住“医保卡购物卡”,不如废除,放手让我们用医保卡买酱油。

  可以肯定地说,拿医保卡买酱油的人,都是那些医保卡闲着没用、手头现金紧缺的低收入人群,放开医保卡买酱油,正好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此前有专家呼吁,让养老、医保等闲置资金与住房公积金“嫁接”,解决困难群众购不起房、住房难问题,那么,就当允许医保卡“客串”购物卡,是一次“试水”吧。

  制度“空子”太容易钻

  其实,医保卡沦为“购物卡”,已经有不少年头了。2005年6月9日新华社发表“新华时评”《医保卡岂能变成“购物卡”》,直指制度之弊、监管之弊。有关专业人士表示,医保卡个人账户基金是由参保单位和个人筹集的,用于参保个人支付门诊费及药店购药费,用医保卡套现或者购买其他商品,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有关部门也很难加以处理,致使医保卡“专款专用”性质受到严重威胁。无论是医保定点药店“钻空子”,还是市民所谓的“占小便宜”,关键是制度设置的“空隙”太大、“空白”太多。

  医保卡沦为“酱油卡”,很大程度上与医保制度的陈旧以及医保卡功能单一有关。医保卡个人账户基金上的钱,虽说“可以计息和继承”,但目前的利息很低,永远跑不过CPI,也意味着这部分钱“不用”就在“贬值”。进而,才会有“投机心理”——与其放在账户上闲置,不如动支购物,倒也划算。更何况医保定点药店也提供了“便利”条件。监管机构一直“很忙”,“家务事”很多,时不时就要去“打酱油”,绝对没有时间“天天去药店取证”。天时、地利、人和,医保卡就这样去“打酱油”了。

  医保卡“打酱油”,制度不能“打酱油”。医保的制度创新,医保卡的功能“增值”都迫在眉睫。“一卡全家用”局部地区成为现实,比如重庆和广州。“一卡全家用”是医保制度的一个创新,让医保卡功能扩大,不至于基金过多闲置。甚至还有人提出“管不好个人账户,不如开放或废除”的观点。“废除”显然要慎重,但“开放”要有开放思维,能否规定,医保卡账户余额达到一定数额后可以“取现”?或者提高利息?总之,医保制度的创新不能“打酱油”,不能止步不前。

  ■声音

  违规无成本谁不想变

  监管部门或许不可能天天去药店,但去几次总行吧?如果连一次都不去,连一分钱都不可能罚,又如何让药店知难而退呢?一边是利益可观,一边是违法成本接近零,也就不难明白医保卡沦为“购物卡”的真正原因。

  监管不能“打酱油”

  要完善医保监管机制,把医保监管关口前移,堵住监管漏洞,让医保事业回归良性轨道。比如医保药店要姓“药”,不能听任他们随意摆卖非医疗用品。如果相关部门不完善制度设计,听任医保监管制度继续“打酱油”,医保资金变成购物卡,甚至变成“唐僧肉”的问题只会水里按葫芦——层出不穷。

  (编辑 李静娴)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补中益气... 片剂(... 广西 2016-12-14
六味五灵... 薄膜衣... 湖北 非... 2024-09-06
头风痛胶... 胶囊剂 内蒙古 2018-05-31
脑安滴丸 滴丸 福建 2016-03-10
紫灯片 片剂 江西 2017-09-20
小儿双清... 颗粒剂 内蒙古 2018-05-31
豨莶通栓... 胶囊剂 江苏 2018-04-20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